自创“第三法”之 “家庭会议”
在没有接触PET之前,我和先生也在用着近似第三法的方式,处理着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需求冲突。我们叫“家庭会议”那个时候就我和先生两个人,我们基本一周一次,定在每周六的晚上进行,在“会议”期间,我们都可以畅所欲言,把心里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我们的前提条件是,只对事不对人,不进行任何的人身攻击和评判,只对事情做出客观的阐述,说自己心里感受和需求,各自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把一周中我们做的好的,做的不好的都进行一下总结。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达成共识后一起调整改正。那个时候刚好是我和先生的磨合期,竟通过这样的方式渐渐平稳渡过了,现在我们总是怀念那段日子,觉得那段时光是我们在一起过的最爽的日子。那段时间,也让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沟通方式,更让我们都明白了,不带攻击性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当我身边的朋友, 给我倾诉夫妻之间的矛盾时,我还给身边的好几个朋友分享了这个方法,我们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目前我们还在使用着这个方法,虽然没有每周都举行,但是当有问题需要调整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已见,达成一致,执行力也往往更强。当然这样做, 刚才提到的前提非常重要,如果在沟通中,一开口就说对方各种不好,各种不对,话语里都是抱怨、那这个家庭会议一定会进行不下去。
良好的沟通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沟通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每一天和每一个人的相处中,因为我们需要与外界联系,但是沟通也分有效沟通和无效的沟通,无效的沟通是表浅的,是不能让两个人很好的链接的,只存在于打招呼,讲述一件事情的层面。有效的沟通往往会引起双方情感的共鸣,双方会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的沟通才是心与心的链接和沟通,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和目的。
解决需求矛盾冲突时,“第三法”和常见方法的区别
在说第三法之前,我们先大致的说一下我们常用的处理需求矛盾冲突的另外三种方法:第一种:权威法,家长赢,孩子输。家长使用自己的权威,命令、惩罚、奖励孩子从而达到我们想让孩子怎么做的目的,但是这样做的方式会让孩子被动的屈服,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第二种:放任法,家长输,孩子赢。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言听计从,这样对孩子不是爱,而是溺爱,在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讲述的就是全家溺爱一个孩子的故事,最后孩子长大后,犯罪入狱,他对家人是非常憎恨的,因为父母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第三种:妥协法,也叫2.5法,家长和孩子讨价还价,进行交易,这样方法也是常见的,比如:孩子看了五分钟电视,不愿意关,父母说在看两分钟,孩子就要求看十分钟,最后谁都不同意,相互妥协,看七分钟,上面介绍的这三种方式,都有一方或者两方妥协,都不是没有输家的“第三法”。
第三法只适用于双方的需求有冲突,并且双方都不在问题区时(关于问题区的划分,在孩子的情绪,你get到了吗?已经做过阐述)
第三法,是建立在彼此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通过探讨,双方成功的找到彼此都能接纳的解决方法;在使用“第三法”时,最好我们双方都在无问题区时进行,因为人在没有情绪的情况,对事情的判断更客观,对事物的接受度也会更高。如果是和孩子第三法,那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你想给她/他谈论一个问题,并给孩子解释“第三法”的含义(是让我们俩,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都会很开心的方法,一般孩子都会欣然接受),在进行中,我们和孩子针对需要解决的需求冲突进行探讨,大家集思广益(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想办法,让孩子多提出解决方案、很多时候孩子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很好,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解决方案并记录,在探讨过程中,父母运用积极倾听,确保孩子和你,双方都对结果感到满意,同意安排并执行使用第三法。
第三法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六个步骤:
一:双方明确自己的需求(如孩子晚睡:孩子的需求是——想睡前多玩一会,父母的需求是——能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要描述明确而具体的、自己的需求)
二:双方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法。(只记录,不评判方法好不好)
三:评估想到的每一个解决办法。
四:选择解决办法(大家认为可执行性高,彼此都能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
五:执行解决办法(由谁开始,什么时候开始)
六:后续评估(有没有很好的满足双方的需求,公不公平)
当第三法没有执行下去时,后续评估第三法,再重新第三法,由于孩子小,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难度问题,简化解决方法。
接触PET之前,我们用“家庭会议”来解决大人之间的需求矛盾冲突。接触PET以后,我们用“第三法”来解决我们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大人与大人之间的需求矛盾冲突。所以没有输家的“第三法”适合于任何关系,只要把它付诸行动,它一定能给你的生活带去一股舒心的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