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总也如影随形跟随着我们每一个人。
“苦”不是将来能换取“乐”的债权,不是修行资源,不是好东西——对心智不成熟的人更不是好东西。
世间不得已的压力已经够多了,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让包括自己在内每个人都过得愉快一点。
之前总有很多固有的观念囚禁着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
似乎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是需要把苦或难作为阶梯,方能登峰造极,唐僧师徒不也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修成真佛的嘛。
但人生本就诸多不如意,为什么还要人为制造苦难来让人经历所谓的“磨练”,人只有在环境安全,精神愉悦时才能更加有创造力,也只有得到更多的爱、关怀和认同,才愿意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来“真正让你觉得不舒服的,是对于不能达成结果,对于结果不让人满意而产生的担忧。因此,结果可以“治愈”焦虑,那么焦虑的出现其实就是把你推向行动,推向结果。”
“苦”只是某些事情都副产品,“苦”本身并没有价值。上认知课时,RYYB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应对焦虑的方法。
伸开手,看着五根手指头:
第一,大拇指代表信息。我现在感到焦虑,它想传递给我的信息是什么?想要提醒我注意什么呢?
第二,食指代表呼吸。用呼吸凝聚注意力,如果你在时间空间上还允许你动起来,说出来,你可以试试另外两个方法。
第三,中指代表秩序。最近是不是生活秩序感在下降?环境刺激在变大?我该作一些什么具体的调整?
第四,无名指代表配比。如果这是一个熟悉的焦虑,我要不要看看近一段时间不同时间的配比是否有些乱了,该怎么具体作些改变呢?
第五,小拇指代表演戏。如果我能像看电影一样看待我经历的这一切,如果我是导演或是演员,我该如何演绎和继续呢?我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让结局不一样呢?
世界不在乎多不多你一个成功者,世界需要的是做出改变的人。
既然时常迷失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里,那么我们又何必时常拿着评判的标尺审判自己做这件事对不对,这么做对不对,时常陷入沉思:什么是我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什么是我独有的价值别人所不能替代的?我能为社会贡献些什么?
想,所有都是问题;干,才处处都是答案。现在不了解自己的你,才是真正值得期待与实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