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相见叫朋友圈天天见,实际上却不见得会经常联络,或许一年半载都见不上一次。明明很熟悉却又很陌生,这种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关系模式究竟让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
今年罗振宇老师的跨年演讲中强调了“人与人的连接”,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个原则:“Dorothy原则。”
一位大学教授决定给他的学生们来一场说考就考的突然袭击,卷子的最后一题是:“请问负责清扫这幢教学楼的女工名字叫什么?”
在这道题上,班级里的同学们几乎全军覆没,每一个都在忙着自己的学业,就算天天在楼道遇见,最多也就是扯扯嘴角,貌似谁也不会主动去记一个清洁工的名字。
深感困惑的学生们去找教授理论,教授说;“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将会和很多人交集。他们都值得你的关注和照顾,了解他们的名字,对人们来说,很少有比称呼他们的名字更重要的事了,而这并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她的名字叫Dorothy。”
“Dorothy原则:没有什么是比人与人的关系更重要的。”
作为人类,我们彼此需要,需要互相之间的鼓励、关心和连接,需要微笑,需要善意的话语,良好的建议和值得信赖的朋友伙伴,更需要彼此疗愈、彼此赋能。而最好最真实的人际关系就是从每一次的彼此对视、每一句的亲切问候开始建立的。
全然相信每个人的内在价值,无论背景、学历、能力、甚至国籍种族或信仰,虽然有不同但都是平等的。尽管只是一名不起眼的清洁女工,同样也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因为有她的辛勤清扫,学生们才能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舒适地学习。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现代人经常会被贴上“忙碌”、“孤独”,“冷漠”的标签,我们虽然彼此独立,但也可以彼此连接,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给予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对方的兴趣,把人生的主语换成“我们”而不是“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对“你”,也不是“我”,而是对“我们”共同的益处。从“自己”转换成“他人”的角度看世界,对世界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尽管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但这句话的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层意义。
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如果可以把关注点放在“能够给予什么”,而不只是“能够得到什么”,当给予大过索取时,快乐是无穷大的,回报也将会是巨大的。
罗老师说,“人和人的连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分配和转移...” 尽管不容易,但是值得为之奋斗!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