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遵义不仅是红色之都,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
遵义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很多,今天我们去的这个地方叫尚嵇镇,给大家介绍一座称之为感恩的祠堂建筑。
尚嵇镇在遵义城区60余公里的播州区,那里有座“陈公祠”的特色建筑,由于离遵义城区比较远,是很多远道游人没有去过的地方。
遵义尚嵇镇的这座“陈公祠”建筑,是当地的后人为感恩陈玉壂而修建,距今已有170多年。
当地人为什么要为他修建这座祠堂呢?陈玉壂又是何许人呢?
据介绍,陈玉壂原籍是山东省历城县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被派往任遵义知府一职。
他到任后,为发展遵义的经济,积极着手从江浙一带引进先进的缫丝织绸技术,用于改善当地经济发展,并在当地大力推广养蚕,还在遵义南郊修建丝织作坊,聘请江浙的技师来遵义指导缫丝织绸加工生产,培养当地技术人才。
在他的任期间,所管辖域内放养山蚕,大兴缫丝纺织,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业态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那个年代,贵州内地是比较闭塞和贫穷,能生产出高大上的丝绸产品,一下子令“遵绸”名声大振。随后还与吴绫、蜀锦、杭纺一起入市销售,极大地提高了“遵绸”的知名度,“遵绸”也成为百姓喜欢和追捧的时尚生活用品。遵义由此成为贵州丝绸生产和贸易的中心。
1849年,遵义当地人为感恩陈玉壂,在尚嵇镇中街修建祠堂以纪念陈玉壂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后人称之为“陈公祠”。
“陈公祠”整体建筑是坐西向东,由阁楼、左右厢房、风雨廊、碑廊组成,占地面积650平方。另外,祠堂的主阁楼高30米,六角四层,两侧还配阴阳阁。这种巧妙平面建筑布局,在贵州境内也是不多见的。
2013年5月3日,“陈公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公祠”历经几次毁坏,后经过修复,目前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