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自古是修道人的青睐地,至宋朝起更成为道人们的专利。这都源于陈抟老祖与赵匡胤的一场对赌。赵输了赌局,遂把整个华山赐予他。现在的他仍躺在山脚下的玉泉院门口,让其他宗教的道场不得而入。
我在售票处门口掏出传度证,并报了五里关某道友的名号,竟被顺利放行。倒不象泰山,不被放行不说,还被赐以白眼。当然这只是一时运气,或者陈抟老祖开恩。在西岳庙却没这种幸运。她们坚持要我到玉泉院开证明。
华山景区认可玉泉院的进山证明,可谓一举数得。一是给了玉泉院面子与尊重,免得原本住山的道人们聒噪,便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玉泉院是华山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是山脚下最大的全真道观。它有了开通行证的权力,就可以掌管整个华山修道人的身份信息。二是可以有效地阻止其他地方的道人来此结庐,为以后进一步的开发打下伏笔。
在大上方遇到几位同道,在华山驻留时间不等。交谈一番,收获的信息与以往无异。目前住山的无论出家在家,都面临经济与清静之间的矛盾。人迹罕至处有足够的清静,但生活交通不便。无人供养不说,偶尔头疼脑热就医也不方便。正所谓“大丹未成莫还山”。并非所有人都达到了一定水准,可以不借尘世衣食便利。若离人群或游道稍近,喧嚣纷扰,又失去了住山的初衷与意义。
大上方是华山道协原会长曹道长辞任后的归隐地。在她羽化前,有效解决了水电使用问题。现在的道友虽承她余荫砥砺前行,但不知怎样想法,总之是略有破败。与之不过二里之遥的五里关倒打理得干净整洁。据说是道协领导们时常的下榻地。
华山多洞。有些是天然洞穴,稍加改造后就成了宜居之所;有些则是历代道人一锤一斧力凿而成。除了依洞而居者,旅游线上和五峰顶也会有些为弘道而建的道观。这些地方人来人往,自然难得清静。至于景区以外,也多有道人韬光养晦,安度日月。
修道是个人信仰所使,也是存世的某种状态。各人想法会有差异,进阶不可能相同。惟愿各自安好,各有所得。
2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