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表现,三次超越
——为小李,我把视频连播了三遍
假期里布置了一项作业,诗歌朗诵。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教材设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学习鉴赏;任务二,诗歌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在八上最后两周的时间里,已完成了任务一和任务二。于是,任务三就成了假期作业。
作为单元学习任务和作为假期作业,在要求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备课组丰富了任务三的内容,要求学生:第一,尝试创作并反复修改;第二,要把自己的诗歌制作成视频,在小组里展播;第三,以诗歌创作或者视频制作为素材写一篇记叙文,主题自定。
九月开学,每天的课前三分钟便是按小组进行诗歌视频展播,每次展播两名同学的。每次展播是要现场打分的。这一项活动很有效果,学生的视频或电影风、或文艺风、或红色风、或清新、或热烈、或深沉或激昂,各自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当然,也有学生能力欠佳,在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得到启示,周末重做视频,获得很大提升的。今天两名同学的展播,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播放前一名同学的视频,一切都是很正常。可轮到小李的时候,出现了异常。说到小李,很有必要先对他进行一点介绍。
小李同学性格有点小偏见执,与人相交,语言上会有一点的不顺畅。请他回答问题,他总是慢腾腾站起来,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一个字。他甚至直接对我说,老师,你不要让我回答问题。他写的字,很小很小,小到让人没法批阅作业。我想这项作业,不要他上台,不要他面对大众,对他来说应该不会很困难。
当科代表按例点开小李的视频时,同学们都双眼紧盯屏幕,而小李却钻到了桌子下面,双手抱头。钻到桌子下面去,这是小李从来没有过的动作。以前,他有情绪的时候,也不过是对身边人动拳头而已,或是双手抓自己的头发,或是不停地叹气,或是扣自己的脑门,像这种钻到座位下面去的情况,却是第一次出现。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发现除了他的同桌,没有人发现他的举动。于是,我面上不动生声,一边等视频播放完毕,一边留意他的举动,以防万一。
小李写的是一首格律诗《少年游》,朗诵声音宏量,语言连贯,还带点抑扬顿挫。视频画面高清,风景优美,整个效果中等,这对他来说已数不易。
视频放完,小李也没有更出格的表现,反而在视频结束的时候从座位上起身好好地坐在座位上。如果我不是一直盯着他,或许会和同学们一样没有发现过他的这一动作。看他坐好在座位上了,我马上用表扬的语气、语调说话:“小李同学的视频做得很好,是班上少有的几位格律诗创作。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全班同学马上就鼓掌表示友好,表示认同。我顺势说了他刚才不自信的表现,对他说:“请相信自己,这一次请你在座位上坐好了,我们第二次播放你的作品。”同学们掌声四起,我开始了第二次播放。
还好,这一次小李同学没有钻到座位下面,能很好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不过他用双手捂住眼睛,不敢看视频。但我知道,他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已经是克服了自己内心中极大的自卑情绪和不稳定情绪。于我们而言,这可能只是一个坐姿的问题,但对他而言,已是勇敢地向前迈了一大步。
当第二次播放完毕之后,我说:“你看你能够从刚才在座位下边到现在坐在座位上边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你要相信你的作品真的不错,这一次我们进行第三次展播,老师希望你能够把手放下,把眼睛睁开。”同学们又给予小李更热烈的掌声,第三次展播开始了。
我要很感谢我的学生们,在这期间,同学们都是聚精汇神地看视频,没有人用怪异的眼神去看小李同学,这让小李同学有了放松的氛围。在第三次播放过程中,我们的小李同学放下了一只手,却还是用一只手捂住了自己的右眼。他的双眼,依然是紧闭的。我一直在观察他的动作,在中途的时候他那只捂住自己右眼的小手悄悄的露出缝隙,他快速地从缝隙中看了一眼自己的视频,然后又紧闭双眼。
三次视频播放下来,小李同学能够由钻到座位下方,到坐在座位上双手捂住眼睛,到只用一只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并能在中途快速地看一眼自己的视频。这其中的心路历程,只有小李自己能明白。但我相信,在别人看来,只是三次视频播放而已,但于小李却已是历经了千山万水。
第一次,钻在桌位下方,这是一种躲避的态度与行为。第二次,坐在座位上,是尝试着去面对的态度与行为应对。第三次,放下一只手,是放弃了一重保护的盔甲,是要准备直面现实的一种态度与行为。就这样,小李在三次视频展播的表现行为,体现了他的心路历程:从躲避一步步地克服自己的心里恐惧,一步步地直面不够完美的自己,一步步地接受不够完美的自己。
有同学趁机说再放第四遍,让小李同学能在课堂上大大方方地看自己的作品。我却觉得要给小李一个喘气的机会,教育有时也要适可而止。我趁机在全班引导:“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也许有一种活动就能够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走向他人,也让他人重新认识自我。”我想这一节课对小李同学来说意义深刻,对我来说也意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