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大自然换了容颜,到处是生命萌芽的喜悦,人们赞美春天的词,可谓是数不胜数。然而,跟随春天的词还有一个——“春困”。
昨天下午第一节是二班的课,课堂上孩子们精神状态不好,没有往日的积极与灵活,课堂进度也比较慢,不少同学有点像夏季缺水的秧苗。有一个男孩双眼迷离,最后,实在支撑不住,看上去就要和周公约会了,“提问他”——这是老师治理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惯用的招数,他当然不会,我罚他站前面来。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心里却没有以往的轻松与快乐,总觉得堵堵的,像塞进了一团烂棉花。然后我就反思:怎样提起孩子们的精气神?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事倍功半。我想到了以前每次下午上课前我几乎都要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结束,我们在笑声中开始语文课堂,孩儿们精神就比较饱满。我又想到全国劳模高金英老师,当孩子们课堂疲倦时她便讲个笑话、变个魔术,课堂在轻松愉悦中继续,孩子们的潜能就可能迸发,课堂精彩就会纷呈。又到了春困时节,(即使不是春困时节,当孩子们困倦了,一个小游戏产生的能量绝对大于一阵训斥)我何不用游戏改变孩子们上课看的精神状态?
凑巧,今天下午第一节的历史课上语文,也是二班的课。铃声响,孩子们问好,我并没有让他们坐下,而是问他们困不困?“想瞌睡”不少孩子或大声或小声地说。“咱做个游戏?”我笑着说。我话音还没落,不少孩子就兴奋起来了,看来,“玩”对他们来说是那么渴望。接着我们玩了听话做动作的游戏——我说“站”他们就坐下,我说“坐”时,他们要站起来。明确游戏规则后,我随即遍了个故事,故事中有“站”或“坐”的词语。孩子们精神绷得紧紧的,这时候的听力都高于往日不知多少倍,前几次都没有出现做错的同学,几次之后,终于抓出了“犯规”的天、元、利。请他们上讲台,玩“泡泡糖”的游戏,我举得例子是几个手指粘一起,游戏正式开始,我说“三只眼睛粘一起”他们几个伸的还是手指,引得孩子们一阵大笑,看着一个个花儿般的笑脸,我心里溢满了花的芬芳。
游戏结束,一看时间,上课一过去十分钟了。接下来是背诵两首诗,我给的是五分钟时间,结果磊用了不到一分钟,最慢的两分钟内已拿下任务。孩子们的能量真的很大,只是平时我们没有激发出来罢了。所以,当遇到看起来是学生存在的问题时,不要责怪于学生,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或许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