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卓暴政之下,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有志之士暗中联合起来,共谋应对之策。
董卓的幕僚有很多人都对他不满,其中以长史何颙、尚书郑泰等人为首。
黄门侍郎荀攸与郑泰、侍中种辑商议,说:“董卓骄横残忍,没有真正的亲信,虽然他手握重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独夫民贼而已。我们可以直接把他刺杀了。”
众人赞同。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是荀彧的侄儿。
不想事不机密,刺杀计划泄露。
荀攸入狱,郑泰从武关逃离长安,投奔袁术。
荀攸在狱中镇定自若,若无其事,言谈和饮食一如往昔。
后来董卓被杀,他才得以幸免。
得到董卓信任和重用的司徒王允,表面上对董卓非常遵从,却一直在暗中图谋刺董。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允出生于王氏家族,这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
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下雄心壮志,长大后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光荣传统,还要胸怀天下,心忧国家,为东汉朝廷贡献力量,添砖加瓦。
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目标,王允从小时候起,就发愤图强,刻苦学习,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
他虽出生豪门世族,却不迷恋奢侈的生活,贪图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条件,饱读诗书,泛阅经传,少年时就已经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无不刮目相看。
同时,王允还文武兼修,坚持习武强身。他非常崇拜卫青、霍去病,赏识他们的威猛和气度,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
不出数年,王允便修炼成为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此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了许多世家名士。
他还深入下层百姓、普通群众,体验民间疾苦,积累社会经验。
全方位地修炼,王允不仅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在整个山西也小有名气,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十九岁时,王允走入政坛,被推举为郡吏。
上任伊始,他便遇上一件极其棘手的事情。
当时,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在当地横行霸道,坑蒙拐骗,欺男霸女,为所欲为。
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不敢言。
王允初生牛犊不怕虎,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
说完,不顾手下的劝阻,下令逮捕赵津,旋即解押东市,斩首示众,消除祸害,以慰民心。
百姓个个拍手称快,纷纷前往王允的官署,送去牌匾、锦旗和感谢信,称赞他这个为民作主、不畏强暴的好父母官。
王允首次出仕,一战成名,不但经受住了世事的考验,也赢得了众人的称赞和拥护。
他自己也感到由衷的高兴,更坚定了秉公为官的信念。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皇帝公开拍卖官爵,中央和地方自然上行下效,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
地方官僚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极为普遍,比比皆是。
王允有一个同郡的同乡,名叫路佛。
此人纯属混混无赖,自小娇生惯养,既无学识,也无德行,更谈不上操守。
他仗着家里有钱,向太守王球行贿,想买个官当当。
王球是个昏官,财迷心窍,见钱眼开,收下路佛的赂贿后,便给了他一个补吏的职位。
王允年少气盛,见不得这种肮脏交易,十分忿恨,当众揭露了路佛的丑行。
他又跑去见王球,指责他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王球自然要辩解,二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脖子粗。
王球自觉理亏,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权力,当场将王允抓了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刺史邓盛对王允的事迹早有耳闻,很欣赏他的性格和胆识,钦佩他的才干,听说王球要杀掉王允,立即骑上快马,亲自赶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
王允很感激邓盛的救命之恩,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知恩图报,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可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邓盛深感满意,对王允格外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