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一、“青春期”的人格发展特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习处理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这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品质或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4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青春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这时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并带有成人的因素或色彩。思维复杂,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时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过去只看到自己,现在也看别人,追溯自己的过去,也在考虑未来,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评价自己或拿别人对比自己,希望社会认同、接纳自己,以别人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己的发展。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特征的。
如果孩子在前几个阶段顺利地建立起“信赖”、“自主”、“创新”、“勤奋”的品质,这就可以通过整合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质,可以无约束地进入“青春期”。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在这一时期初步或基本定型。在这个时期,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一个人的理想(包括长大了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干什么事业等)一般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如果“个性”发育、发展得好,形成“忠诚”(于自己)即“自我同一性”的品质,他就有健康的“人格”。
所谓“忠诚”的品质,是指忠诚于自我的信念、价值观和“自我同一性”,而不是忠诚于包括父母的外部环境。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扩散,就无法认知、调节、控制自己,会陷入不适应状态,觉得难于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自己,经常处在犹豫状态中,甚至会成为极度孤僻的人。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会使自己难以正确认知自己,进而使自己的“角色混乱”,以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自己是谁,要干或在干什么。
在这个时期,父母绝对不能打骂孩子,即从肉体到精神都不能伤害孩子。因为这样的伤害是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否定,破坏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孩子就要自我维护,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时期的孩子”逆反”。父母说的对或错,他都不听,因为此时孩子关注的不是对、错,而是父母是否要破坏自己的“同一性”,他要维护、忠诚于自己的这个“同一性”。面对着否定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心门”关闭了,倘若打骂,孩子可能会离家出走。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发展“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或扩散。
二、一些中性或负性的典型心理与行为:“青春期”学生有许多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这些心理与行为在其它年龄段是不显著甚至是没有的。
如少女的“白日梦”、照镜子、无名烦恼、感到没意思、倦怠症状等等;少男的烦恼、沉默、想出家遁世等等。
三、“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活动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晃,“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并存。
1.“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对一切都不愿顺从,特别是不愿听父母的话;但又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即“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对父母闭锁,认为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把要说的话写在日记里并锁在抽屉中;另一方面,在同龄中寻找知音,一旦找到,必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3.”勇敢”与”怯懦”。”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公众场合不能坦然从容。
4.“高傲”与”自卑”。凭借一时一事下结论,因偶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或因偶然的失利而认为自己无能。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希望别人承认自己已经长大,但又留恋童年的无忧无虑。在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前感到惶恐,特别希望能像小时候那样自由并得到父母的庇护。
6.“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7.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四、“青春期”的孩子,其个性特点是不平衡性,往往是或极端或偏执,所以容易产生如下的心理行为偏差。
1、心理生物性紊乱。如面部表情失控,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情感冷漠、对环境不感兴趣,被害、夸大妄想,等等。
2、可能产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焦虑症”、”抑郁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等。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是产生诸心病的重要原因。
3、可能产生”代沟”。孩子从开始步入”青春期”到满18岁或到完成学业、经济独立、成家立业以前,同母亲是”交叉关系”并向”并列关系”过度。孩子一方面想摆脱母亲的控制,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成熟的原因而摆脱不了,从生理到心理都是既依赖又独立。而母亲一方面因为惯性想继续控制,一方面又感到力不从心控制不了了。这属于成长过程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程度大小、时间长短而已,不可逾越。一般到了大学毕业前夕或参加了工作,有的最晚在结婚后,就渐渐缓解或消失了。但这段时期,如果母子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交叉的幅度越来越小,便是”代沟”。
二、形成”青春期”心理(特别是产生反抗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原因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一旦想法及行为受挫、不能被现实接受,就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特别是父母,于是便产生了对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反抗心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3、要求独立的意识过于迫切。将父母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把老师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
4、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的”儿童期”,以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5、”青春期”既是孩子的”黄金期”,也是孩子的”危险期”
从心理成长角度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3—4岁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6—18岁的”第二反抗期”(心理危机)。
“反抗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外在一切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当孩子生长到十来岁时,由于他们对事物认识能力和世界观都正在初步形成,开始进入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时期;因而此时他们总会有一种”我已长大了”的感觉,时时处处都要表现出独立、自强的个性。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开始产生要求提高独立程度的意愿及与异***往的新的需求。在人际交流方面,自然就不愿、也不便同父母在一起玩,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而是喜欢交家庭成员以外的伙伴,追星,模仿成人,特别是喜欢与同龄的异性在一起,开始公开对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成双地走路、交谈、嬉戏打闹,去追求共同的志趣,即使是共同的苦恼也一起分享。这才是正常现象。相反,天天围着父母转,父母会把”青春期”的青少年当成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孩子在心理方面永远也长不大。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这时,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也从对儿童(家庭的依附者)转变到对成人(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者)这样的显著变化。这些变更在短时间内急剧发生,这就很容易使青少年来不及调适自我心理,进而诱发出矛盾和冲突。这些心理的变化,对其智能水平、人格模式和品德的形成,影响极大。
其实,”青春期”既是”危险期”,也是”黄金期”。特别是到了”青年初期”,更是人生求知、求职、求爱的关键时候,往往三者一齐来。有人兼而得之;有人顾此失彼;一旦处理不当、适应不良,会三败俱来。所以,一方面,孩子自己要有适应社会包括接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就看怎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
三、家长和老师常常走不进孩子的心灵里,殊不知青少年有三道”心理防线”
第一道是”情绪防线”:亲子或师生对话,首先不在于你说得、批评得对不对,而在于是否在平等的前提下沟通。你居高临下,孩子就情绪抵触,不买你的帐。
第二道是”事实防线”:如果说老师是因为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时间、精力不允许,所以难免会”不问青红皂白”;那末,父母可是面对一个孩子呀,孩子回到家来要允许他辩解,不管是否有掩饰,都要把孩子的话听完。
第三道是”理论防线”:家长、老师搞”训政”、讲大道理,是下策。如讲”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大街”。孩子的应对马上就是:”扫大街就扫大街!难道扫大街不是人干的吗?”
第一道防线打不开,第二、三道就别想打开。
四、教育孩子的三个原则:
1、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良好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
2、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3、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五、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方法
1、“呵护”,主要是情感的,而不是物质的;主要是对心理的,而不是对生理的。
2、不要控制,”控制”孩子,是母亲的一种”远祖潜意识”——所谓”远祖(集体)潜意识”,就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共同心理现象,是从原始社会以来本民族的老**那里”遗传”而来的。如人类怕黑暗、蛇等猛兽、洪水、孤独、疾病等,又如男人有“大丈夫主义”和”家长作风”、女人”妻管严”和”控制”孩子等。
如家长给孩子人生的设计、生活的亮点只有一个——”学习”。一旦失去学习的机会或”学习不好”,人生便没有希望了。这使孩子生活兴趣范围变得非常狭窄,成为成长中的烦恼。孩子18岁以前,委托父母抚育;18岁以后,是社会的,是孩子自己的!你有权利控制么?你能永远控制么?你能控制得了么?“控制”与”反控制”。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控制”越厉害,”反控制”或”逆反”就越大,极限就是离家出走。
3、重孩子,让孩子主动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情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事情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事情,不露声色地与其它几种可能要做的事情摆在一起让他选择。这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4、搭个”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阶。如果孩子因故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或有其它挫败,你一定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因为这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而面对现实,当顺其自然,听孩子倾诉,多安慰鼓励。
5、因势利导,让孩子尽兴地做完一件事。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这正是引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线,会发展成与父母对抗,甚至采取极端之举。
6、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应集中注意力听。
7、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不能马上反驳他。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8、学会对孩子示弱。家里的有些事也可以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同家长的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见做出决定。这一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二来也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9、无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必须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激反应。
高二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初中到高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即将步入成年人的关键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二学生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经研究发现非重点学校的高中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相当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表现懒散。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流行时尚信息好奇心强,接受快,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方面缺乏动力和自觉性。当问到”你自习课或晚修时,多数时间在做什么?”,回答”做作业、看学习有关的书籍”占65%,有25%在”看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有10%在”玩手机、聊天、睡觉、无所事事等”;当问到”空闲时你怎么度过?”,回答”看学业有关的书”占55%,有30%在”看小说等、上网”,15%在”宿舍睡觉、聊天或无所事事”。由此可以看出,相当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很少投入到对学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中。前来咨询的学生也反映,他们的部分闲暇时间都是在看漫画、小说或闲聊中度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高中生的成人感、渴望自立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难于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看管,家长的监督,虽然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部分同学学习自主性差,有目标无行动,得过且过混日子。
(二)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理冲突明显,在学习、生活上表现有很强的上进心,但行动力不够、自信心不足。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由于他们面临升学、社会化等课题,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更加明显,同时随自身体验的增加。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的自信心如何?”回答一般或差的同学占 67%,回答较强或强的同学只占 33%,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因为他们都是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过去的不成功经历带给他们的是自卑等负面情绪体验,自我评价比较消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咨询中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老是议论我?”,对处理人际关系缺乏自信。在问到”你想提高个人素质吗?”这一问题时,有65%的人回答”想,但缺乏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虽然想上进,想提高个人素质,但现实中缺乏行动力。在学习中也常常出现自己理想的学习成绩与目前状况之间的差距。”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老上不去?”,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希望尽快提高,但在学习困难面前又缺乏勇气和恒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成绩的提高不如想象的那么快,就容易处于一种慢性焦虑状态,对现状的不满。有些同学甚至出现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也有些同学的目标定得太高,又在现实中却缺乏行动和恒心,而不能实现,引起内心的冲突。
(三)学生的社会情感日益丰富,理智感、审美感发展日趋成熟,友谊感、道德观有了新发展。但的情绪反应强烈、不稳定,具有两极性。
对”你会经常情绪低落吗?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90%的同学回答”会”,原因有学习不好、同学关系不好、情感问题等。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情绪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情绪反应强烈,有时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闷闷不乐,一句表扬,又会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激动。他们的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容易走极端,情绪高涨时像火山,情绪低落时又像冰山。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遇到挫折时,又会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另外,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表现出否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否定的倾向表现为他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喜欢怀疑一切,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经常处于不愉快、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尤其是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情况时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
(四)学生性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早恋现象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
在回答”你认为在我校学习期间谈恋爱是否适合?理由是什么?”这一调查问题时,认为合适的高一有20%,高二有31%,高三有35%,随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认为合适的理由有:早恋可以使双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进入青春期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渴爱有个异性朋友伙伴等等。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生随着身体的成长和性生理成熟,他们的性意识萌动和发展。他们正处在向往和接近异性期时期,他们对性的问题感到好奇,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对异性感兴趣,喜欢接触异性,倾向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二是在充满憧憬的初中阶段,没能进入重点中学,原来有意无意被暂时压抑的丰富的青春期情感得以爆发,渴望通过恋爱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三是一些学生生活学习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是否能够考上理想大学迷茫,感觉到生活太单调,于是想找一个恋爱对象来充实空虚的心灵,寄托自己的感情;四是从众的心理,使早恋现象随着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虽然一些学生进入高中时表示全力以赴认真学习,考取理想大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周围的同学谈恋爱,就会产生困惑,自然会激发恋爱意识和行为,原先的信念就动摇了,有些同学会觉得别人谈而自己不谈,别人会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本事,产生危机感、失落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于是自己也加入到恋爱队伍只中。
二、教育对策
(一)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以”刺激S—心理过程O—反应R”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过程O,它的实质是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心智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人的潜能,鼓励和支持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更大程度上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并发出极大的学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倾向。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贪玩的、不自觉的、不成熟的,同时又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巨大发展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成才欲望是主流,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激发。教学中吸引学生听课是第一,只有让学生听的课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愉快、轻松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动,进而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相反,压抑、烦闷等消极的情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吸引学生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弹性地适应学生素质,完全接纳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视觉去了解有关信息,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张驰有度,有人说:好的老师驾驭的课堂就象是一曲完美的乐章,有波澜起伏,也有风平浪静。每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学生注意集中时间大约20—25分钟,要适当给学生说的时间或作轻松调侃,学习时的愉快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动力。
2、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角色,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方法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及时、适时的指导,可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醒。如,课堂讲课中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如何做,要随时提醒,反复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其次,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适应高中紧张学习特点的指导。
3、教学设计个性化、人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其缺点和特长,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设立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多设案例,多使用直观感性的教学语言导入主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能力感。跟据学生差异,制定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习效果,也要体现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多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基础好的更上一层楼,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成不骄,败不馁,及时总结、提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塑造学生的成才心理品质。
成才是要付出努力的,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非常艰巨,要学到真本领,就必须加倍努力。
成才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控制能力是成才的核心,塑造成才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是发挥榜样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人生观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通过典型引路,激发学生对高目标追求的欲望。典型可包括伟大人物、班内或校内的先进人物、学校已经毕业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生等。组织学生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请其中一些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立志成才。有了学习的榜样以后,关键是让学生找出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并制定切实的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是经受挫折,稳定心态。挫折感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面对挫折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坦然地经受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心理调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维护心理平衡,在困境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又是班集体的成员,应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班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风建设的主体,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班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班风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统一目标;同时可以开展自评、自控的形式,让同学们自己评分,相互监督。让学生就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通过民主集中的办法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正确引导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减少早恋的消极影响。
早恋现象禁而不止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对早恋问题,宜疏不宜堵。要引导异性同学间正常适度的交往。正常适度的异***往有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互补,健全人格。男女生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广泛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人格相互渗透,人格互补,人格健全,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感情体验更为丰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二是丰富感情。人际交往间的感情是丰富而微妙的,两性的感情特点是有差异,在异***往中获得的感情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三是产生动力。由于”异性效应”,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但必须教育学生要把握好异***往尺度,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过早涉足早恋很可能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伤害。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书育人,方法有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非重点高中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的双重实效。
高三年级
一个学生成才,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高三学年对每个高三学生来说是他们走向人生成功、人生辉煌的关键学年。为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达成和谐与共识,我从高三学生具有的特点及家庭教育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生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从三个方面理解高三学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胸围、脑容量、骨骼、肌肉、各种内部器官的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2、外部体形已成人化。
3、各种生理功能已接近成人,并迅速成熟。
根据这些生理特点,家长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做好饮食服务,注意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的丰富性;二是做好生理成熟方面的引导,如早恋问题;三是引导学生良好的生活规律,如入睡与起床时间等都形成规律。
二、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在心理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接近成年人。
从这一特点看,要尽量尊重孩子,不要把家长意识强加于孩子,非得按家长的意识要求学生得怎样或怎样,这样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而适得其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表现认为不妥的地方要通过耐心的引导来实现。
2、高三学生的各种品格和理智感明显增强。
这一特点使高三学生做人做事的盲目性减少,计划性增强,特别是表现在学习上,因此要求各位家长在家里的言行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
3、理性思维和创造思维水平提高迅速,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抽象性的增强,已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心理环境和闭锁的情感世界。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作家长注意,孩子不愿同我们说的事就不要追根问底,不愿让我看的东西,千万不能强看,发现孩子有不妥的地方要利用合适的机会在合适的氛围下进行引导。
三、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
高三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面临高中毕业,思想活跃。既留恋中学生活,又幻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既有毕业的自豪感、紧迫感,但纪律观念和劳动观念有可能削弱。
根据这一特点,希望家长同志配合学校开展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教育及引导工作。支持学校,特别是班级所强化的纪律管理和组织的正常的事物性劳动。
2、对升学和专业的选择进入预备期,考虑各种利益得失和越来越重要的模
拟考试以及越来越强烈的升学愿望,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紧张、焦虑会成为困扰学生情绪的中心问题。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当家长的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家庭环境,做好疏导工作,尽量减小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表现在对自己孩子的每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特别是在年级的排名升降极为关心,这属于做家长的正常心态,但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会出现名次上的交叉—升降问题,对于名次上升的学生家长及时鼓励是对的,对下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目标不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而定,要符合实际,不能强加于学生;对于成绩有下降的学生家长,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大喊甚至大骂,这样只能增加对孩子的思想压力,使学生心情不快,甚至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适得其反。我们做成年人的都有感受,心情愉快时,工作效率高,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出现成绩下降时,我们做家长的要给予关心,引导分析一下原因,说关心的话和鼓励的话,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还有下次呢。俗话说,一句良言三冬暖啊,学生感受到了家长的关心与爱护,会更加努力,在努力中,在快乐中不断的提高成绩。
3、在选择个人前途方面,理想成分开始减弱,职业理想开始逐渐确定,现实主义的态度开始明朗。多数学生在各个方面有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在学习上有较强的积极性和紧迫感。但也有极少数学生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及环境的影响,在一些方面会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态度与行为,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缺乏信心。
根据这些特点,家长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利用合适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探讨院校与专业的选择问题,但决不能作为一见面就谈的话题,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二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要多加鼓励,保持好,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要坚持”少贪黑,轻负担、高效率”的原则,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学习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三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坚持多鼓励、不埋怨的原则,帮助树立信心,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提高成绩,争取高考的好成绩。
4、高三学生的社会意识已接近成熟,关心同学,对社会现象敏感,对人生、对政治、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独立见解,社会参与意识增强。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做家长的对一些社会问题在孩子面前少说或不说,对一
些热点问题要作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审视社会。
5、人生观、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并趋于稳定,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和评价能力,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其心理的发展具有成熟和幼稚、独立和依赖、自觉和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高三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培养自信→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指导之一如何缓解学业焦虑?
高三学生学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和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像你所焦虑的事件可能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心理问题指导之二正确看待信心问题
一些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都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也可成为一个人进步的动力,人生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中而渐入佳境的。
但是,持久的、过分的自卑感则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策略: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3.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
4.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
5.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6.增强自信心。
7.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心理问题指导之三如何改善人际沟通?
有许多学生因在生活、学习中存在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沟通困难而感到苦恼,究其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立场、观点的差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妨学会“换位思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毕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
当然,最好还要有一些沟通的技巧,它会进一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指导之四怎样克服精力分散?
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儿”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
“注意紧张状态”理论提出学习单元时间概念。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学习单元时间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最佳学习单元时间约为25分钟,通俗地讲,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即是一个注意紧张状态,学习者应避免在一个既定学习单元时间内分心。
可以尝试以下克服注意力分散的三步控制法:第一步,当出现某种滞涩情绪时,学习者应敏感地意识到,并提醒自己不能成为情绪的俘虏。第二步,尽快着手按已定的复习计划学习。第三步,继续学习,直到完成。
明白了上述道理,学习者就应该克服在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内注意力分散的不良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心理问题指导之五正确理解应试与备考
社会呼唤素质教育,学生呼唤素质教育。一些高三学生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应试教育”严重,因而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有逆反心理,这样的情绪在客观上影响了高三阶段的复习和备考。
首先,我们应当肯定,学生强烈希望推行素质教育,这是积极进步的表现。老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后进生,而不是只把目光投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只注重智育;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不是搞满堂灌、题海战术。
其次,我们应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备考和应试。“应试”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目前来讲,都需要考试。虽然高考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但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高考仍不失为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手段。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大学教育,高考的竞争必然是很激烈的,我们应客观地面对这个现实,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早日成才。
心理问题指导之六摆脱苦闷自卑心理
高考前,我们不主张搞题海战术,但适当的备考复习还是需要的。有些学生由于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了,因而也容易产生苦闷自卑的心理。
欲胜人,先胜己。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呢?
第一,要正确看待自己。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跟班上成绩拔尖的同学比。你在这个班成绩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许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许就是中上等的了。
第二,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也许是没有复习好,也许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也许老师出题太难。
第三,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正确的态度是赶快找出原因,改变方法,调整计划,补缺补漏,再接再厉,争取高考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两军相战勇者胜,“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没有理由轻视自己。
心理问题指导之七学会缓减心理压力
高三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于是有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对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及时地给予疏导,学生自己也必须学会缓减心理压力。
心理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考复习、备考。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考生必须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积极备考是正常的,正如军队临战前要练兵,运动员比赛前要训练一样。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把压力变为动力。
其次,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要把平时当考时,考时当平时,尽量以平静的心情来复习备考。
再次,还要注意搞好团结。同学间既竞争,又友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你帮助了同学,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并会赢得同学的友谊。在一种宽松友爱的氛围中复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高考中也会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心理问题指导之八家长应支持理解孩子
高三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能成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导要得法。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高三阶段,孩子们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宜施加过多的压力。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防抽点时间带孩子上街购物,或到公园游玩,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沟通和孩子的情感。
高三阶段,考试会多一些,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考试的分数。有时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责骂孩子,应心平气和地同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
对孩子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老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对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家长都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应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平静港湾,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进行复习备考。
教师和家长都应及时发现高三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及时给予关心和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疾患,使他们能以一种自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复习备考,迎接高考,走向更广阔的人生之路!
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二、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也有人称之为青年中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经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个体进入高中阶段,也就是青年期初期,从生理上讲,个体的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感知能力、心肺功能、体力和速度、免疫力和性机能等都达到最佳状态,疾病的发生率最低,进入身体健康的顶峰时期。
(一)高中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约从14、15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及心理上的剧变及动荡,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剧趋于成熟和稳定。高中生的各种个性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个性发展上出现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的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高中生对其自身的态度和看法,影响着他们实际发展的各个方面。
1、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需要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
(2)自我意识成份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位。
(4)自我评价的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5)有较强的自尊心。高中生在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2、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确立
高中价值观的确立与其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他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
(1)高中阶段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里,都没有像在青少年期这样如此关心价值观问题”。的确,当个体进入青少年期,确切地说,是进入高中阶段后,随着社会接触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便开始考虑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一种自然事实,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所导致:
随着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分析各类社会事件,能够掌握各类社会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各种现象,能够有较正确的道德意识。因而,他们有能力以一种相对熟练地模式对待许多问题。
进入高中以后,意味着很快就要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在继续求学中进行专业选择等问题。所以,对他们来说,尤其是对高年级的高中生来说,面临着各种机会,需要做出自己抉择,而在对职业、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判断时,需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前提,这样才能既可以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保持内心准则的一致性,又可以较为灵活地应付各种变化,也将使以后人生的各个侧面处于一种协调状态
高中生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儿童们的行为准则往往较为单一,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一致性。而高中生则面临较多方面的价值取向。例如:同伴团体中可能倾向于一种价值内容,而父母则倾向于另一种价值内容。高中生既想选择与同伴团体相同的价值内容以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又不想与父母的期望相背离,在这种内心冲突的情况下,就强迫他们确立某种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由于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高中生能更充分地认识自己,更正确地对待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所以,自我意识发展也是确立价值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
高中生在确立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的点。诸如: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实施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及不仅仅要说明自己对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3)价值观的确立在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初步明确人生意义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将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较好的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并不十分容易,如一些高中生虽然能考虑自己的未来前途,但却不能将近期计划与未来理想结合起来,使理想难以实现。而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则具有延缓直接满足的功能,是高中生逐渐地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勤奋。
3、高中生自治需求
高中阶段是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面临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候,而且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因此而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高中生自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希望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他们希望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独立评价自己、他人的行为及社会实践。
(1)高中生自治需求的表现
高中生的自治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父母的关系
进入高中阶段后,虽然大多数高中生仍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反对对父母对他们过多的干涉,但与初中个阶段相比,则减少了与父母之间直接冲突,他们更希望能与父母站在同等的位置上探讨和决定某些问题,希望能与父母和睦相处。
选择职业
选择职业,确定未来的生活道路,是高中时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两种社会定向上做出选择,即是继续上学,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参加工作,直接就业。而且不论选取上述哪一条道路,都需在所学专业或职业种类上作出具体的挑选。大部分的高中生在这一选择过程中体现出了自主性,他们能对自己的兴趣、能力、适应性等方面做出估价,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在做某些重要决定时,他们也不决绝接受父母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对于父母的那种强行安排持反对态度。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高中生强烈要求自治的特点也体现在他们对现实社会所具有的一种不满情绪中。高中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可归因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高中阶段仍处于理想主义的阶段,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期望都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因此,对现实中存在的弊端极为敏锐和反感,有时甚至产生强烈愤怒或绝望的情绪,从而影响其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还带有片面性及表面性,所以其思想认识上易出现偏颇,导致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
(2)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样的因素
高中生在自治需求的表现及程度上均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受制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认知水平,既包括高中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又包括其智力发展的程度,例如,一个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高中生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治需求;第二性格特点,那种性格外向,性情刚烈、攻击性强的高中生常表现出更明显的自治倾向;第三,家教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专制、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过于保护、或父母在教育态度上不一致等都会使高中生自治的需求强烈;第四,心理成熟水平,心理成熟水平过于滞后的高中生的自治需求相对微弱。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成熟之前所度过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形成和发展的许多个性特点都将对完成以后的几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差生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比较初、高中身心发展的特点,包括生理发展、情绪状态、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初中生(11、12岁到14、15岁)高中生(14、15岁到17、18岁)
生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身体外部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
脑虽然在重量和容积的增长并不显著,但在质的方面则有较大进展。生殖系统的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增多促进性腺和性器
从生理上讲,个体的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感知能力、心肺功能、体力和速度、免疫力和性机能等都达到最佳状态,疾病的发生率最低,进入身体健康的顶峰时期。
情绪方面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孤独、压抑,心境消极成份占很大部分情绪心境相对平稳,恋爱情感、责任感、成就感、审美感等高级情感发展。
自我意识方面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社会性发展方面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
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
与父母的情感不如以前亲密
开始品评教师
由于生活空间的扩大高中生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
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
个性发展方面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逐步形成价值观
自治需求增强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
1.认识发展特点
感知:到中学阶段,时空感知已接近成人,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运动知觉必须经过一定运动动作的练习,才能逐渐发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感知。
注意:初中至高中阶段是学生注意稳定性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随着注意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生能较好的调节和控制知己的注意,这为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供了一定条件,注意力一定程度上仍受兴趣、爱好的支配。
记忆:从记忆的角度看,小中生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抽象材料的记忆为主;从记忆方面看,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从记忆的自觉性看,小学生以不随意识记为主,中学生以随意识记为主。
思维:高中生的思维则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不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情感:与儿童比较起来,中学生的情绪带有内隐性质,并且情绪的延续性增强。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识的过程,在心情好、情绪适宜的状态下进行练习时,则思维敏捷,动作迅速,协调、准确,而在心境底沉抑郁或情绪体验淡漠状态时,则思路闭塞,动作迟延,更说不上创造性了。
意志:初中以后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有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但中学生在活动中仍带有冲动性和草率性,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力量,常常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冒险举动,把冒险当勇敢。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
3.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气质受先天遗传因素较大,与一个人的神经类关系密切。个性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两者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能力是人们解决问题必备的心理特征。高中以后,学生已具有自主能力而不过分依赖老师,能较自地学习,较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个性倾向性:个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在成年人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动机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中学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则有更多的选择性。对上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和选择态度,往往受性别、个性、体育基础、学校体育传统、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文章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0ac9f30100zlva.htm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