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农具节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具节在广西多个地区普遍存在,其中以灌阳县的“二月八”农具节历史最为悠久。这个由“赶庙会”演变而来的传统节日,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沿袭千年。
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无量寿佛爷的生辰,这天佛法最灵,有求必应,就连所买的农具也经久耐用。
民俗活动
此时正值春耕春播时节,各地商人便借机进行各种农具、农产品的交易,如犁、耙、扁担、箩筐等,逐渐形成集拜佛、商贸、观光于一体的盛大庙会。四邻八县参与的信众客商逐年增多,农具生意也随之兴旺起来,赶庙会逐渐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具及农副产品交易会。
影·响
辛亥革命后,全国掀起捣毁寺庙的浪潮,云台寺也未能逃过此劫。然而二月八这天的商贸活动却仍然十分活跃,只是商品交易地点由云台寺转移到镇政府驻地黄牛寨,后逐步发展到县城、新街乡等地。2000年,灌阳县政府正式将“二月八”定名为“农具节”。
起源
农具节当天,灌阳县城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家各户把自家
加工制作的农业生产工具挑到集市上,依次排列出售。
人们纷纷选购自己所需的农具以备春耕。于是,许多人既是卖家,
同时也是买者,颇为有趣。人数之众,按当地老人的话说:“除不能去的,灌阳人都去赶二月八了。
周边客商也纷至沓来,进行农具商品交易,肩扛手提、车载斗装,大街小巷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几个农具节活动的主要街区人头攒动,各种传统的农具商品应有尽有,且极富原生态农耕文化特征
如木制的桌椅板凳、竹编的鸡鸭笼、鱼篓以及蓑衣、铁锄、铁犁等等,堪称灌阳农具艺术的博览会。
一件件凭手工打造的精致农具,不仅反映了灌阳乡村传统生产,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
由来
过去“二月八”农具节都由群众自发参与,自由进行商贸洽谈。2009年起,通过政府引导,农具节融入了当地瑶族文化和桂剧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除大型文艺演出之外,农具节还举行打油茶比赛、斗牛比赛、万人梨花观赏游园活动及传统竹制品手工编织比赛等,地方特色鲜明。扭扁担、板鞋竞速、挑担子等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比赛也是保留项目。而传统农具及现代农机具展示、牛耕表演、农机耕田比赛等活动,则展示了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据说,灌阳“二月八”农具节最早始于唐代的庙会,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习|俗|活|动
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唐代桂北一带一位高僧的生辰,据《佛学大词典》记载,这位高僧名为无量寿佛,俗名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生于郴州程水(今属湖南资兴市)。据《湘山志》说,寿佛“法腊百有六十六岁”(166岁),唐咸通八年(867年)二月十日圆寂于广西全州湘山净土院。因其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因此人们尊称“寿佛”。又因无量寿佛是梵文Amitayus(阿弥多庚斯)的意译,即阿弥陀佛,所以人们也习惯地称其为“无量寿佛”。据传寿佛圆寂后常显灵于湘南(今桂北一带),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寿佛生辰这天,各地善男信女喜欢齐聚寺庙朝拜,形成了“二月初八朝寿佛”的民俗。而始建于唐代的灌阳云台寺,也是湘桂十余邻县数百万各族同胞信奉无量寿佛的朝拜胜地。
农|具|节
01
于是,每逢此日,附近各县的人们纷纷涌进灌阳朝拜,可谓热闹非凡,形成盛大的“二月八”庙会。起初各地的民众只是相约农历二月初八到灌阳县城赶庙会,并借此机会进行各种农具、农产品的交易。
02
但随着参加“二月八”庙会的商人越来越多,农具生意也越发兴旺,赶庙会逐渐演变成了农具及农副产品交易会,农具节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达到顶峰,形成了灌阳县一道独有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