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过,为了一个人向往一座城。有没有过,为了一个人远走一座城。有没有过,沿着他来时的路,再走一条告别的路。
好好开始,好好告别。就这样,我开始了一个人,一只行李箱的旅程。
6点左右的北京还没有天亮,机场就有大批的人在候机。独自坐下来环顾四周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还挺酷的。上了大学这一年半左右,我做了一件又一件喜欢的事,突破自我的事,还有就是肆意妄为的事。在2016年的深冬一个人北上哈尔滨,算得上我自己的“世纪”大事了吧。
8点45左右,乘务长广播,哈尔滨此时温度零下14摄氏度,还真的心里害怕了一下。怕是冷到下了飞机就想改签回去,不过当然没有。
坐大巴望了一路风景,来到市区。终于来到这座城,这座他出生,成长的城。虽然在飘着小雪,但是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冷,如果说非要用一点特征来形容一下,那就是呼出的白气更显得厚重点罢了。
自己真是足够幸运,在这里遇到同样外冷内热的人们。
还是一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带我找到住处,看我没有戴手套就帮忙提了一路行李箱。办理完入住,就急急出门,沿来的方向走走停停。
住的离圣索菲亚教堂很近,就先到这里看一看。砖木结构的建筑,墨绿色的“帐篷顶”和“洋葱头”让她看起来是那样肃穆,白鸽环绕塔顶纷飞,落脚在教堂的窗沿上,又让她看起来那样祥和。我围绕教堂走了一圈,她经历数百年沧桑仍然在这里伫立,我们在百年后,是否还存在。广场的另一端是具有点欧式特色的塔,和圣索菲亚教堂相望。
转了两三个弯,等了三四个红灯,到了中央大街。据说中央大街最值钱的东西,是踩在脚下的砖。每一块都约有一米长,直直嵌入地下,排列紧密,所以才能至今不留裂痕。它是一条好长好长的街,如今也已成为哈尔滨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能见证这条街古老的,还有华梅西餐厅和中央书店所在的那栋房子,以及人人都要尝尝的马迭尔冰棍。一直向前走,走到它的尽头,就是已经结冰数尺的松花江。江边的风更凛冽些,沿江边走一走,随处可见滑冰的、玩冰嘎儿的,后来才听同学说,在哈尔滨的冬天,大学生的必修课就是冰上项目,真的很有地方特点。
走走小街小巷,成为我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的特别爱好。似乎多走一步,就能和这座城市相处得更好。看到和北京没什么差别的各种商店餐厅,就想起他说的,的确哈尔滨和北京没什么大的区别,他还说,哈尔滨更像几年前的北京,我反而觉得,哈尔滨就是哈尔滨的样子。他有自己的冰雕雪雕,有自己的古老建筑,有自己的信仰。
和朋友小聚,之后带着我到果戈里大街走了走。那时已经下午3点,也许是由于下雪天色也变得暗些,不停掉在地上的雪花又让这条街道多了一分美感。果戈里大街以秋林公司为地标性建筑贯穿南北,秋林公司又在这条大街上经营了一个世纪,仍然买着具有代表性的哈尔滨红肠。想象上个世纪,街上还是电车,行人中还有外国人,穿梭于这栋栋老建筑之间,到洋行,到商铺去。
而我对这条街上最感兴趣的,却是朋友顺口提起的果戈里书店。据说它被评为最美的书店。中途还因为走错方向路过一座教堂,在哈尔滨教堂并不少见,但是教堂和教堂的模样也大不相似。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为东正教教堂,全身为红色砖石筑成,镶嵌在窗户上的金色十字架格外醒目。如果说圣.索菲亚教堂是祥和的,那么他则是庄严的。有幸得到允许到教堂内看一看,虔诚的教徒正在做礼拜。那一刻我也真诚地希望,圣母可以宽恕我的过错。
走出教堂,原来果戈里书店就在不远处,推开它的门,走进正厅才明白,为什么这里被称作最美书店。这里沿用木质书架,灯光也是橙暖的,一架钢琴静静站立在侧,左旁高一点则是小阁楼,从几节台阶就可以上去。琉璃玻璃下的一张宽展桌子,皮面椅子,让人瞬时回到上个世纪那种品着咖啡,阅读书籍的贵族生活。真的,在这里貌似卖书都不是一件重要的事,而阅读才是最重要的事。只要你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无论坐在哪个角落,都可以一直看下去并且无人打扰。
我们愿意分给阅读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在这间书店里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希望和安慰。
哈尔滨的冬天,4点多天色就慢慢暗了,5点左右就会天黑。这一天圣诞节,我们回到中央大街的时候,它已经非常热闹了。我在中央书店又寄了明信片,第一天过去了。
回来北京的时候,我妈妈问我,如果他没走,你还会去哈尔滨吗。我说,可能还是会吧,毕竟那里是他的家,我想知道他更多一点。我也很想问,你有没有经过这几条街,又是在什么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