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失败
一、“失败”造成的心理创伤
失败会让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作出非常不准确的判断。心理实验表明,踢足球时连续射门成功的人,会认为球门“变大”了,而一直未能射门的人,则会认为球门“变小”了。基于同样的道理,考试失利的人会认为课程很难,而考试获得高分的人则会认为课程很简单。
失败会消磨人的信心和动力。失败过的人越是焦虑,越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就越倾向于放弃对未来的努力和追求,最终造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因为失败而不再前进,而停滞不前则导致了新的失败。
此外,对失败的恐惧会让人自我设限,无法发挥应有的实力,并在失败之后寻找种种借口来逃避事实。例如,将自己的求职失利归结于自己没有穿小牛皮鞋。这显然不利于我们重振旗鼓,继续前行。
二、如何面对“失败”
(一)转换视角
当人们还没有走出失败的阴影时,如果有人对他们表达情感上的支持,往往能够让他们心存感激;但如果此时有人指出他们尚存的一线希望,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很讨厌。但研究表明,要走出失败的阴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总结失败的积极教训。单纯表达情感支持,而不采取其他任何行动,只会让失败者的情况更糟。
失败是伟大的老师。爱迪生曾说:“我从未失败过一次,我只是了解到有一万种东西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失败之后会有新的机遇。亨利·福特创办的前两家汽车公司都失败了。如果这两家公司中有一家成功了,他也许永远不会尝试开第三家公司,而正是在开办第三家公司时,他有了流水线式生产的设想,并以此成为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之一。
“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这是科比的名言。
有时,失败与成功没有绝对的界线。例如,业余选手输掉了全国比赛的决赛。屈居亚军固然可惜,但一路披荆斩棘杀入决赛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
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不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路走来的种种收获。这些收获或许和我们追求的目标不直接相关,但它们对我们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专注于你能控制的因素
失败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找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然后专注地做好它们。
1.描述自己的失败。如果是连续的失败,那么只描述最近的那一次。
2.一次只专注于你可以控制的“一个”因素。你可以给其他因素列一个清单,但请暂时将它们放到一边。不必为此感到焦虑。我们依然留着自己的那份清单,我们可以时不时把自己的清单上拿出来看看,把玩一番,并告诉自己:等我们完成手头的目标,腾出手来,会再从中选出一件的。
3.将这个你想要控制的因素用具体和现实的语言定义为一个目标。例如,“变得开朗”就不如“在三个不同的社交场合各认识至少一个新朋友”来得具体和现实。
4.以你自己最看重、对你最有意义的方式定义你的目标。例如“早睡早起,让自己白天不再昏昏欲睡,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就比“坚持每天八小时睡眠”要好——后者听上去就是一种“咬牙坚持”、苦大仇深的感觉。
5.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小步骤最好满足“够一够,摘桃子”的特点。例如,“在三个不同的社交场合各认识至少一个新朋友”就可以分解为两步:(1)列出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活动清单,在网上收集相关活动的信息;(2)每周参加一个活动。
6.为你的大目标和小步骤设置起止日期。
7.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挫折、障碍和诱惑。
8.列出解决上述挫折、障碍和诱惑的方案。
(三)承担责任,承认恐惧
将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告诉我们信任的人,或者在自己的日志和博客中写下自己的恐惧。在采用本方法时,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如果有可能的话,尝试着用开玩笑(幽默)的口气谈论自己的失败。
(四)其他小方法
1.吹口哨缓解焦虑,但注意不要干扰到周围的人。
2.考试时如果焦虑,可以把自己读题和思考的过程小声念出来,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3.消除刻板印象,比如“这是男生比较擅长的领域”、“体育不好的人干不好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