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一辆从城郊开往城中心的快速公交上。车里稀稀落落地坐着几个人。还未落座,后排就传来女生放肆的笑声。忍不住往后看了一眼,是三个肤色黝黑的外国姑娘,大概来自非洲友邦。叽里呱啦,叽里呱啦,尖声大笑,叽里呱啦,叽里呱啦。这声调儿起的,像刚刚嗑了药。
靠近司机座位的几个乘客,开始不安地往后瞄几眼,一个妇女呼唤:“司机,后面那帮人你管管。” 司机挺淡然地:“没用,说了也只能安静一会儿。”妇女斜对座的男人搭腔:“她们听不懂啊。”司机机灵地回应:“不会,他们都懂中文的。” 周边几个乘客也小声嘀咕了一下,时不时地往后座看,错落的人头像上了发条的闹钟。
也不知后面的小姑娘听到了没,只觉传来的笑声更加刺耳了。这种刺耳,像弦上的箭,莫名透出一点孤军作战的恐惧感。
刚刚那位妇女转过了头,扯起嗓门对着后面喊:“喂,你们安静点。喂,这里是公众场合,请你们注意一点。喂,讲话不要影响别人。” 声调里居然有点不那么理直气壮,又或者说,是远不及撕逼的彬彬有礼感。说完她掉转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旁边的男子似乎要给妇女一点支持,出口却像打击她一般:“过几分钟她们又会闹起来的。”
出完一口气的前排终于安静下来了,有的看着自己手机里发出的白光,有的扭头望向窗外,还有的微微转了头,干脆在座位上闭目养神,好像刚刚什么都没发生。
其实后面的小姑娘依旧像滑稽戏演员一样热热闹闹地讲着什么了不得的事儿。
后来陆续有很多人上车。除了那三个非洲来的姑娘,整个车厢几乎没有人讲话。
这一幕静默,忽然让我想起第一次去京东的时候,在京东的地铁上,整个车厢都异常安静,当地人或看报纸,或看手机,或单纯地一言不发。偷偷看一眼身边人,你会发现多是西装革履,妆容精致的本地上班族们。他们身上的秩序感和距离感曾经打动过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那种成熟又礼貌的互不侵犯的陌生关系。在当时,一个非常容易识别的区别信号就是喧闹与安静,那些叽叽喳喳的人多半来自中国旅行团。
这是多么相似的体验。
是否可以说,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与人保持良好的边界和距离,是社会文明的最直观表现,也是判断一个城市进入高度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