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
我相信读过《人间失格》的人都不会忘了上面这句话,是怎样的沮丧和失落让这位厌世的文学家经过5次自杀才得以解脱。他活的太认真太透彻,所以忍受不了虚伪和做作。我们生活中的各位,或许没有太宰治这么认真,但对现实有些许不满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国民性造就了身处这个社会你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在人际交往,于是难免与谄媚和虚伪打交道。看多了阿谀奉承和虚情假意,加上社会奉行的利己主义,使得王小波笔下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麻木的大多数。
在这个最好且最坏的时代,绝对的公平和公正几乎不可能。家世,健康,智商,机遇等这些都决定着我们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加上信息的高速流转,好的不好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对复杂现实的看法,伴随着人身继续前行?
价值观这个名词或许就是因此而产生的,成为解释各种争端问题的源头。然而这个词太过于宽泛,涉及很多方面,区区几千字很难说明白几点,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只是谈一谈逐渐埋没但却根深蒂固存在人性之中的一个词——感动。
01
佛教讲人身难得,希望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肉身。《次第花开》里面有个例子这么讲到:海面上有一个木板,木板有个小孔,海底有个盲龟每100年游到海面透气一次,这辈子投胎为人的概率就和这个盲龟刚好从海面上这个木板的小孔中出来透气的概率一样大。而六道中只有人可以通过修行,彻底解脱。可想而知,我们是多么幸运的拥有自己的身体并有机会去体会生命。
智慧如佛陀也想不到2500年后的今天,娱乐和消费在注意力大战中毫无压力的占据了上峰。修行已经沦为极少数参与的事情,与此同时人们还在创造越来越多的东西来博取眼球的青睐,生命成为了欲望寄生的宿主。
最轻易的得到的东西往往都不会被珍惜,这早已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作为我们四肢健全、身无大病的平常人,并没有因为这副皮囊感恩,更谈不上珍惜,肆意挥霍着生命中的每一天。从不思考生命的人,只想如何更快乐的去享受生活,自然很难去理解那些转山、磕长头之类的事,在彻底的享乐主义者面前一切关于精神上的探寻都是虚无的。这个社会给年轻人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金钱物欲正在吞噬者一个个早已经被教育搞得不知所措的头脑,成功渗透到血液,正确占领了细胞。难怪王兴说:大多数人为了不进行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么看来很多事情便很容易的去解释了。医院面对没钱治病的投医者只能无可奈何,马路上摔倒的老人的搀扶只能是思想斗争后的行为,地沟油、三聚氰胺、过期疫苗不过是不幸被曝光的冰山一角。一切都是利益的博弈,获胜的一方拥有话语权。可是这些看似正常的逻辑背后似乎缺少了对生命基本的敬畏和感动。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快速发展的经济,快速的交通方式,快速的网络,快速的轮转,快速的步伐,快速的一切…我们信奉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穷怕了的我们在短短30年走过了别人几百年走过的路,生怕在任何领域落后只能加快前行的脚步。我们吃饭快,走路快,出发快,旅行快,快的旅行时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仅仅用快门记录用硬盘珍藏。在所有人生的漫漫长路,谁都不想成为落伍的一个,于是长跑变成了短跑,人们备好了钉子鞋和兴奋剂,当然还有人自带发令枪。全然不顾自己是否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不求快毋宁死。生命不过是不断加速奔跑互相追赶的皮囊。
02
在我看来,对生命还有感动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这是邰亚臣校长在《教育让人生更美好》中写到的一句话,里面包含着这位教育理想主义者对个人的要求和同学们的期待。他说对目前的教育环境是失望的,我们交给下一代是如何成功,如何获取自身最大利益,丢掉了教育目的,牺牲了闲适与从容,无限期推迟了当下的幸福。教育应该创造新生活,今天的应试教育、功利化教育、饭碗教育、人上人的成功教育,造就我们不自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教育不能带来人的解放,恰恰变成人类的枷锁,只有摆脱工具生命,我们才能有清新的生活。
生命原本平凡,因为虚荣,所以灵魂的四周堆满垃圾。当教育这个本该纯真的领域被世俗和利益染指后,培养出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毫不为奇。
只是可惜了如今高昂的教育资金投入,如果作为受益者爬到最顶端的也到罢了,大多数只能作为普通人既没有得到来自生命最深处的传承,也没有获得真正优质的教育,只是在肤浅的成绩竞赛中争的你死我活。既然在价值观形成的初期教育都没有得到敬畏生命,对生命常怀感动的引导,也难怪这个快速的社会有这么多“奇葩”的事情发生。
“人上人”式的教育理念本质上就是不尊重个体的表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天赋,加上资源和运气,成功只是极少数人达到的社会标准。对于教育,我们更应该因人而异,要让孩子有能力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同时不忘停下来体会和感悟生命,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03
缺乏信仰的我们,法律不健全仅靠道德的约束在最终利益面前都有面临倒戈的可能。
还好有艺术的偶尔熏陶。哪怕在短暂的几分钟音乐里,你或许就能听见最真诚的讲述。为什么《我是歌手》有那么多“情不自禁落泪”的演员?难道他们天生都是表演派?我更愿意相信那是来自一瞬间的感动,或许是一个字或许是一句话或许仅仅是歌手认真的态度,我们所处的环境造就了麻木的躯体仅有的复活机会已经不多,那么就别去怀疑现场眼泪的真假。
除此之外,电视还能让大众想起生命之间仍有感动的恐怕就只有财大气粗的央视旗下几个公益节目,《感动中国》和各类公益晚会,其他的地方卫视节目充斥着低俗的搞笑娱乐和仅能用来打发时间的电视剧,毕竟收视率和流量变现才是最重要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脑、手机、iPad都可以连接网络的工具争相吸引你的注意力,缺乏了在教育阶段的引导,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的爱好和追求,更谈不上精神方面的探寻,只能用毫无节制的娱乐来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和无助。大脑是个懒惰的工具,天然的更喜欢简单无挑战的事情,为了赢得千万个大脑的注意,娱乐不可避免的趋于低俗。
当人们逐渐投入于虚拟世界,关注生命本身到变成一件奇怪的事情。难怪邰老师说:对生命还有感动的人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04
为什么西藏成为都市人内心圣洁的地方,不管是理想主义大干一场之前的短期旅行还是毕业之后寻找自我的精神之路,人们期待着在缺乏氧气的土地上,奋力的呼吸,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接受来自心灵的拷问。是否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东西是值得的?是否世俗上的成功才会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是否一成不变稳定的罐头人生是唯一的选择?
对生命还有感动的人,会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因为你不知道第二天你还会不会睁开眼。在西藏更是如此,虔诚的藏民们期待着人生有那么一次可以一步步的坑头跪拜从家乡到圣地。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众生。《进藏》这部纪录片里面有很多镜头讲述了佛教徒们对生命的敬畏和感动,就连死后自己的肉身也要放在天葬台贡献给鹰鹫。66岁的爷爷带着自己孙子从新疆开往西藏,经历了沿途的颠簸和不可预知的境遇顺利的到达约定的地点,他说希望孙子可以体会坚强,这么难走的路都走过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什么难倒他。我想纪录片里面没提到的爷爷为什么带他去藏地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他能在旅途中学会对生命保有最真诚的感动。
喜欢去西藏的人都应该有体会当空气都是奢侈的时候,其他的都不是问题。和菜头写过一篇文章《真正的问题》,他简单粗暴的总结道除了情绪、关系、死亡等几个少之又少的问题可以被称为真正的问题外,其他的都是连答案都模糊的伪问题。他举了个极端却有意思的例子:当有人掐着你的脖子让你快无法呼吸时问你王宝强为什么离婚?你会果断的回答,干我屁事。这个简单明了的答案在正常情况下你可能会扯到法律道德,但呼吸都是问题的时候,你会被智慧的佛法加持一样,毫不犹豫。在藏地,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被智慧加持的感受,由此才会有很多人迷茫的时候愿意暂时放下世俗去寻找真正的问题。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当下过不去的坎,都会在不断地追逐和前行中迷失,当你不知道为何流浪至此的时候,想想对你而言真正的问题,别忘了对生命常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