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光武中兴”……等等,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盛世就代表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安居乐业。所以大部分都会羡慕出生在这样的时代里。而清朝中期的“康乾盛世”就恰好就是这样的时代。不过,表面繁荣兴盛的清朝,里面也长出了“脓水”,毕竟清朝最大的贪腐犯——和珅,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从一般的官员做起,最后成为历史上贪污钱财最多的官员。
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与和珅同朝为官的封疆大吏——陈辉祖。他有一个名气很大的老子——陈大受。
陈大受是湖南祁阳县下马渡人,少时家贫,替人佣耕,人虽穷,志不短,家贫无书,唯借书苦读,雍正十一年中进士后,在乾隆朝大放异彩,先后在朝担任过最为重要的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又在外历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还是军机大臣,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清宰相”。陈大受不仅聪明好学,而且人情练达,是治世之能臣,为官所到之处,老百姓均得到了实惠,留下了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美名,由于工作辛苦,积劳成疾,最后不到五十岁就病死在两广总督任上。
对陈大受的勤政廉洁,乾隆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对他的儿子也是高看一等, 厚爱一分,没有让陈辉祖通过正常科举途径进入官场,而是通过朝廷的恩荫步入仕途。别人寒窗苦读几十年考中进士后,也还是从七品小官做起,他一开始就担任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
不过,陈辉祖没有一般官二代的纨绔习气,参加工作以后,如同父亲一样,做事认真、勤政廉洁、业绩显著,颇受乾隆皇帝的恩宠,不断得到提拔重用,以致不到37岁就担任了省部级官员(广西巡抚),并进而兼任湖广总督、暂署两江总督,乾隆四十六年正式出任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成为响当当的九位职务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
如果按照这个路子一直走下去,也许,陈辉祖会像他的父亲一样,以清正廉洁、勤政能干之名而誉满天下,成为清朝的名臣。可惜的是,历史有时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让你没有办法挣扎。
乾隆三十九年,甘肃发生大型灾害,布政使王亶望请求朝廷通过捐监生的办法来凑齐赈灾银子,当600多万银子到手后,他不仅没有将银子用在救灾上,而且还顺带将乾隆皇帝拨给他的一百万赈灾银子也一起贪腐了。作为长期与钱粮打交道的行政官员,王覃望情商非常高,觉得独吞会引发下属不满,甚至会联名举报。因此,他将其中大半银两收入囊中,其余的钱财,除了孝敬自己的顶头上司——陕甘总督外,按照官职大小分发给102名大小官员。
由于每个官员都分到价值不菲的赃银,大家守口如瓶,这件事情当时也没有传到上面。王亶望因为孝敬领导有功,不仅没有出事,反而高升到浙江担任省部级一把手。如果剧情就此打止,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案中案事件了。
就在王亶望调任浙江巡抚不久,乾隆皇帝突然心血来潮,组织人员到浙江视察工作,来到王亶望所任职的杭州。王亶望得悉皇上到杭州来视察工作 ,就觉得自己的好运来了。他拜见乾隆,述职之余,就提出捐银50万两以资官用。谁知道,王亶望这次拍马屁却拍到了马脚上。乾隆皇帝一听王亶望轻轻松松捐出50万两白银,心中甚是狐疑,本着吃大户的思想,乾隆安排心腹调查王亶望,结果这一查就不得了,一起“惊天大案”就这样露出了水面。
事情很快有了处理结果,凡是参与此案的官员,贪污2万两以上的,一律处死;低于2万两的,可以缴纳议罪银得到宽大处理。
本来这件事情与陈辉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毕竟他是闽浙总督,不是陕甘总督。但是,在102个大小官员中,有一个人是他的弟弟陈严祖。作为知县,官职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少,在“甘肃赈灾案”,他也分到了赃银4800两,估计认为“法不治众”,他没能抵制住这种“潜规则”的好处。事发后,作为集体贪污中的一员,他也受到了处理,由于贪污金额不是特别巨大,根据清朝政策,可以缴纳银两来替罪。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缴纳三万议罪银就可以不再追究。这件事,放在别人身上,也许并不是难事,毕竟当时官场流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自小受陈大受清廉思想教育的陈严祖,根本拿不出这笔巨款,只好求助于担任总督的哥哥,然而,同样为政清廉的哥哥也拿不出3万两银子。
就在陈辉祖左右为难的时候,他却因为知情不报(弟弟贪腐的事情他也知道一二)受到株连,降三品顶戴留任。同时,因为王亶望家在杭州,正是他所管辖的地盘,就这样,查抄王亶望家的任务就落到他的头上,正在为救弟弟事情焦头烂额、左右为难的陈辉祖,就动起了“黑吃黑”的念头。
这样,《鹿鼎记》中韦小宝奉旨查抄鳌拜家的一幕出现了,陈辉祖在查抄王亶望家的过程中,立即被其富丽堂皇的府邸、数之不尽的金石书画、精美绝伦的奇珍异宝惊呆了。至此,他才知道别人当官和自己当官的区别,本来他只想“黑”掉王亶望3万银两,但见了王亶望家的富丽堂皇之后,心理就不平衡了,他动了歪脑筋,反正贪腐三万是死,贪腐一百万也是死,还不如放手一搏,要贪就贪大的,只要隐蔽措施得当,不一定会东窗事发。
因此,他伙同一些参与抄家的官员,将查抄家产另外登记造册,将金器写成银器,将值钱的玉器隐藏起来,贵重物品都据为己有(以银换金,隐藏玉器,多将贵重器物占为己有)。
'然而,他的手气实在太差,乾隆皇帝在验收王亶望家产中的金银玉器和名画诗作时,发现并没有自己以前听说的名画玉器。不过,他没有怀疑陈辉祖作案,还以为是参与抄家的其他官员动了手脚。所以,他将几个参与抄家的官员找来,仔细询问抄家的有关事宜,虽然没有得到自己的答案,但他疑心更重了。就在这个时候,他手下的浙江布政使盛柱向朝廷检举王亶望家中所查的的物品有疑点,将矛头直指陈辉祖。
因此,乾隆皇帝派心腹大臣阿桂去核实,精明能干的阿桂很快就查实了陈辉祖在查抄王亶望采取了偷梁换柱的做法。事情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按照大清律例,贪污如此多的钱财,必须判处斩立决。乾隆皇帝却考虑到陈大受一生清廉,加之陈辉祖以往也没有什么贪腐的传闻。因此,在阿桂提出处斩陈辉祖的时候,他认为陈与王有所不同,只能算是偷盗的性质,从而将陈辉祖判处死缓(斩监候)。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本来陈辉祖还有机会保住性命,甚至有望东山再起,毕竟前面还有李侍尧的例子。可惜的是,陈辉祖情商不够,平时不会做人,得罪了不少人。一些平时看不惯陈辉祖作为的官员,趁机联合起来,如浙江巡抚福崧、闽浙总督富勒浑、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等重量级高官,纷纷上奏,从不同方面对陈辉祖进行攻击,指责他在当政期间,无德无能无才,其罪和王亶望没有什么区别。
本来,觉得陈辉祖仅仅是偷盗行为的乾隆,现在发现他还有如此多的劣行(重要的是他认为陈辉祖对他不忠诚,否则,和珅的事迹他难道没有听到一点风声吗?),在这种压力下,他也不好死保到底,最后还是将其赐死。
就这样,一生为官谨慎、颇有政绩和廉洁清誉的陈辉祖,仅仅因为一时贪念,不仅毁了自己 ,也毁了他父亲的清誉。陈严祖也因为没有凑齐议罪银被处死了。一时之间,陈大受家两名顶梁柱相继被处死。从此以后,陈家开始走上没落。
作为祁阳人 ,我从小就听到很多关于陈大受的故事。印象中,陈大受是一个才智过人、清廉务实、勤政爱民的官员典范,特别是他因为工作辛劳,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两广总督任上。但对于他的儿子陈辉祖的事迹,却知之甚小。
作为一个家教甚严,以父亲为模范的高级官员,因为弟弟参与集体贪腐,想通过不当手段,替弟弟缴纳议罪银。最终没有保住晚节,实在让人惋惜!希望今天的为政之人,能够从陈辉祖的事例中吸取教训,不仅要做忠臣能吏 ,更要做一个干净的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是不可颠簸的古训。
延伸阅读:陈辉祖(1732-1783),清代湖南祁阳人。两广总督陈大受之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后迁郎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二月,任广西巡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请修灵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任湖北巡抚;官至闽浙总督。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奉命查抄王亶望的家产,以银换金,隐藏玉器,多将贵重器物占为己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被赐自尽。 其弟陈严祖在甘肃冒赈案中被处死刑。著有《陈辉祖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