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参加活动,认识一个男生,因为他是活动负责人,接触得多了,倒也熟悉起来了。过了一段时间,他说喜欢我,想追求我,让我给他一个机会。因为对他印象不错,我答应周末和他一起吃饭。
然而,让我大跌眼镜的是:现实中的他并不像聊天工具中的他那么健谈。实际上,除了刚见面时,他看了我几眼,寒暄了几句,到了餐厅,坐下来后,他几乎都在刷手机。饭菜上来了,他也要右手拿筷子,左手拿手机,盯着屏幕,时不时笑一下。我很好奇他到底知不知道吃到嘴里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味道的。看到这一幕,我实在是没有胃口。
我问他在看什么,他说没什么,就刷刷微博。“好无聊哦”,我说,他接了一句:“休息就是大家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玩玩手机什么的,放松一下的嘛,这样挺好。”我笑了笑,不再说话。尼玛,这全程是刷手机好吗。我忍住内心的咆哮,告诉自己是个有素质的人。后来,我再也没有联系过他,他约了我几次没有回应,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见,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然而,更让人绝望的是,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个别人身上,而是发生在很多很多的人身上。明明对面坐了个人,却还是要隔着屏幕,和手机那边的人聊天。可是当他真看到手机那边的人时,恐怕又忙于和了手机里的另外一个人聊天了。仿佛他不是活在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而是活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想:手机到底是拉近了人们的感情,还是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便捷,上网的成本越来越低,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你可以同时和十个人聊天,打开手机,你就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样子,你也没有错过一条朋友圈、一条微博的动态。
可是到头来,你会发现,跟再多的人聊天,也缓解不了内心的寂寞。点再多的赞,也依然没有可以说知心话的人。孤单的时候,还是只能抱住胖胖的自己。你忍不住发问:为什么现代社会,想要个温暖,竟也那么艰难。
每次放假回家,回到父母身边,我都会自觉的收好手机。因为我知道,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的父母,最想要的是陪伴。往往一个星期的假期,我也像个农妇一般,帮忙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喂鸡喂鸭,和母亲聊聊家里长短,和父亲聊聊农活,得空的时候安静的看一本书,放空自己。这段时间缓慢而又琐碎,但我却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我妹妹却不是这样,回家也一天到晚刷手机。母亲看不下去,说了她几句,她却发脾气和母亲顶嘴,气冲冲地回房间。我看到母亲在那一声砰的关门声后,又惊愕又落寞的样子,心疼极了。我和妹妹说,母亲不过是想和你说说话,你平时少打电话,也少回家,她很想你的。既然回家了,你就多陪陪她吧。母亲老了,过一年少一年呀。还好,她听进去了。那段时间大概是母亲一年中笑容最多的时候了吧。
现代社会,毫不夸张地说,手机、网络可谓人们的第二生命。回想起过去我们不用邮件、没有手机、没有wifi的生活,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天知道,我们当初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然而,我们不仅活过来了,还活得无比充实。看书、打球、和好朋友聊聊心事、聊聊理想,或者吐槽讨厌的老师、作业太多,一起压马路、有说有笑,一面欢歌,或者静静思考。我们无比幸福和宁静。
虽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人类的情感、心理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化。我们需要倾听、关爱和拥抱,一个笑容依然有可以让你勇敢活下去的力量。
生活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本身,当你试图用手机来躲避生活,幸福也就会弃你而去。所以你越刷手机越寂寞,越刷手机越不开心,仿佛一个死循环。绕来绕去,你还是要返璞归真,回到生活的原点。
低头族做了那么久,不妨抬起头来,看看身边的人,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