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喜爱的书籍和作者。高中时喜欢三毛,那个时候想要逃离父母的庇护和一直生长的小城,我在她的书中看到了一个女生自由闯荡外面的世界。大学时看了亦舒的很多书,是喜欢她所描写的白领女性吗?她们或许不好看但是都有气质。然后现在才开始看三国演义,书中人物出场众多,特别是各位谋士,到头来记住的只有卧龙凤雏,简直到惋惜的地步了,是读者本人的不甘随附了吗?
三国演义的作者似乎站在刘备的一方来书写的,虽然结局是司马氏统一了纷争。成王败寇,但是司马氏不是主角。刘备说是汉室的后裔,但是常被嘲讽只不过是织席的小人,而且前后投奔多人又背弃,为人优柔寡断,作者还是写他靠德行吸引了很多人,如关羽、诸葛亮和马超。在那个乱战纷争的年代,底下有兵有粮才是老大,但是一开始是张飞给他送钱并且还拥他为大哥。出身背景在刘备身上很矛盾,董卓和袁绍瞧不起他,也有称之为刘皇叔。刘备年轻时候应该是吃过苦的吧,不然怎么在吴被奢侈生活迷了眼。从他不断转换门庭可以说他背信弃义,可是这能说他隐忍一直在为自己谋划?就好像现代人有的并不会一直在一个公司呆着,不高兴了,看不惯公司政策了就跳槽了或创业了。这种跳槽并不会被指责,虽然公司方可能不满,多年的培养付之东流。但是我还是不喜欢刘备,特别是取荆州,要让给他,他不要,非得旁人多方劝,后来还是收下了,只有喝醉后才袒露心思。假模假式,即要又要的感觉。
书中贯穿的还有嫉妒和怀疑,大人物似乎很容易疑神疑鬼和被气到呢。周瑜嫉妒诸葛亮,司马懿过分高估诸葛亮的才能,曹操疑心杀了华佗。是不是战争年代尔虞我诈,一点点也不能心安?必要除去强者和潜在的威胁。互相试探的情节也不少,密谋诛杀董卓和曹操,那帮臣子总是先试探了,然后等别人暴露杀意再袒露自己也是要处之后快的。诸葛亮几番征战中原,可是刘婵受宦官蛊惑就召唤回来了丞相。
宦官也是神奇的存在,朝代灭亡似乎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可及时这样还是在各朝代存在着。不知道是否也存在污名构陷?就像无能的帝王把自身错误推到美人身上那样?
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什么只有刘备和他自己呢?是刘备刚好在那吗?曹操是有羡慕刘备拥有的强有力的手下吧,关羽、赵云、马超。所以是手下的人成就的刘备?或许只是恭维?
作为职场现代人,可以向三国演义学习的是隐忍,不停的寻找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者积累到独立。少一些猜疑,不嫉妒,结识有能力的人。还有就是不要咄咄逼人吧,勇猛如张飞由于脾气暴躁被手底下的人摸了头。感谢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屠城和迁移受困,自由的去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