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熟悉人
薛志芳老师,河南焦作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三年前,在高新区孙旗屯小学第一次遇见。那是参加河南教师读书会“带一本书去学校”的线下读书分享活动。当时,薛校长是分享者,我是聆听者。他给大家分享了《三季人》的故事——
某日,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院门外扫地,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那人问道:“你是谁啊?”
孔子的学生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学生。”
“那你一定懂很多东西喽?那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吧,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问道。
学生一听,绿衣人居然问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便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是四个季节,这是常识啊。”
“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摇摇头,认真地说。
“你错了,是四个季节。”学生有点急了。
于是两个争执不下。最后,绿衣人说:
“既然咱俩谁不也说服不了谁,不如去找个人来做个评判。如果一年真有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有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
学生点头同意。
这时,孔子恰巧从门里出来,学生便把与绿衣人的争执禀告老师,请求评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学生说:“你错了,一年确实只有三个季节。”
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学生一脸不解地看看老师,欲言又止,只好带着满心的疑惑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头。绿衣人非常高兴,自豪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学生终于忍不住困惑,问孔子道:“老师啊,一年分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人通身的绿衣吗?他分明是蚱蜢所变。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从没见过冬天。在他的知识系统里,一年就是三季,你的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费口舌呢?”
学生闻听此言,恍然若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生活工作里的好多事情,是靠事实说话的,并不是靠口头争论就能够解决的。
接下来,在河南教师读书会的多次线下活动中,在漯河,在洛阳,在焦作,在安阳……竟然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听到他的有思想深度的分享。起初几次,看到薛老师,我也很是吃惊:这位老师怎么又来了?次数多了,我就习以为常了,哪次如果看不到薛老师,我还会在心里嘀咕:咦,这次薛老师怎么没来呢?肯定是什么大事情冲突了,要不然他肯定是会来的。
读书会的线下活动,我参加的次数不多,但是我会从《教育时报》“河南教师微信公众号”里关注像薛老师这样的老师,看看他们最近读了什么书,听听他们是如何读书的。在童喜喜老师的书里,也看到了薛老师的故事。
从去年开始,我也在河南教师读书会的微信群、QQ群里,看到薛老师的“每日一语”和美文分享。他摘录的每日一语,常常给我以警醒。他分享的美文,大多跟教育有关,比如最近他经常分享“守望新教育公众号”里的文章,对我在新教育实验的实践中就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今年,我们镇里也成立了“名师成长俱乐部”,全镇快200名渴求成长的老师聚集在了一起,就像一条条寻水的鱼。而我,也身在其中,做了一名快乐的搬运工:每天上午都要在河南教师读书会里找薛老师,读到他的每日一语和分享的美文,然后再转发到我们平乐镇的“名师成长俱乐部”,让全镇的老师们阅读、学习。
薛老师,仅仅是在读书会的线下活动中的几面之缘,自知浅薄的我还从没有跟薛老师说过一句话,所以,我对于薛老师来说,应该是非常陌生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呢?我不是还天天在读书会的微信里,在读书会的QQ群里,在读书会的线下活动中,在各种跟薛老师有关的文字里,追随着他吗?现在,我知道他写的书《教育让美好发生》出版了,知道他的学校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他由一个人读书已经影响了一大群人读书,当然,我也是这一大群人里的一小分子。
所以我说,薛老师,是我陌生的熟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