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简书七大主题征文活动,主题:期盼
作为国家法定假期中时间仅次于春节长假的十一,寄托着许多游子抢票回家看望父母妻儿的期盼,更饱含着无数父母对儿女的想念与期盼。
可是,很多在远离家乡的外地艰苦奋斗的儿女们,在期盼回家的同时,却多了一份“怯乡”的愁绪,不是因为不想家,反而正是因为太想家,所以希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家人的期盼,如若还未达成满意的状态,自然会“近乡情更怯”,害怕辜负了家人的期盼,带来的只有怜惜和遗憾。
我是一个很顾家的人,每周都会跟家人通电话,跟爷爷聊聊最近的人情世故,和奶奶聊聊家长里短,问问爸妈的近期工作是否顺心、身体是否健康。
十一长假是一个满足大家期盼的好机会,于是家人从六月份开始便频繁提到十一假期是否回家的问题,而我却从一开始满口答应的兴奋,慢慢变成了为路程开销和礼物费用(十一期间是好几位家人的生日)的担心,到后来借换工作和搬家的理由婉拒回家事宜,直到现在却因为逐渐加深的内疚和愈加强烈的思家而想要克服一切满足家人和自己的期盼。
不禁想起上学时期,每逢假期,都会早早买好回家的票,提前几天就开始收拾行李,回家路上家人关心的电话也是接连不断,直到大巴车抵达家门口,我刚走下车就被早已在路边等候的家人热情迎接所包围:奶奶立即快步回到厨房端上一直热着的饭菜,爷爷帮我接过书包开始问我假期有多久,爸爸帮我把行李提回屋问我路上晕不晕车,妈妈拉着我的手边问候边往屋里走,那时候还有我家的小狮子狗多多看见我就往我身上扑… 好一幅其乐融融的温暖画面。
那时的自己,从未想过一定要带着多少礼物回家,也没想过一定要带回多少钱给家人,甚至没想过一定要期末成绩考到多少分才有面子回家。毕竟,当时在我心里只有一个单纯而强烈的念头——回家。
可从什么时候起,那份简单的对家的期盼,却被掺杂了那么多物质的、名利的成分,导致我们不敢回家、不能回家?
哦,我想,分界线应该就是我们告别学生时代参加工作的那一刻。
因为从那一刻起,我们真正成年了,要学会独立了;从那一刻起,我们不想还是那个向父母家人要生活费的小孩子,我们更想成为那个风风光光衣锦回乡给父母家人红包和礼物的孝顺的成年人;从那一刻起,我们跟父母家人谈论的不再是过年过节要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而是问候父母家人的工作和健康,生活是否舒心,甚至是明显标志着成年的婚姻家庭话题…
因此,我们也是直到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那一刻起,才意识到人生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太短,以至于猝不及防之际,已经到了要自力更生为自己负责、把所学的一切在社会上竞相售卖抢夺资源谋生的阶段,这过程中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让我们很多人措手不及,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家人的期盼和自己的期盼,勇敢往前闯。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战前准备时间也是公平的,唯一不公平的就是每个人对战场的意识程度和备战能力。
人生没有回头路。
即使心里知道家人的期盼也只是想见一面、诉说家常、问候冷暖,并不是要我们非得带着名利双收的“锦衣”才能回家。但是我们心里明白,家人的期盼不可负,自己的期盼更不可辜。感慨万千,也抵不上好好奋斗,带着家人和自己的双份期盼,让自己早日具备“成年人”应有的能力,让以后的每个十一、春节,或者其它重要的日子,都能不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