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七岁,在家乡的村小学读二年级。
那年冬天,家乡下了一场挺大的雪。
我家门前,有一个不大的堰塘,堰塘里结了厚厚的冰。
“这样厚的冰,肯定是能站住人的。”这样想了,我便伸了一只脚,轻轻站到了冰上。见冰面很结实,就试探着向前走去。
一步、两步、三步……当我走了十几步时,不好,冰碎了。就在我小小的身子一点一点地下沉时,我本能地伸手抓住了离自己身体最近的冰。
然而,仅仅是一瞬,冰承受不住我身体的重压,又碎了;我忙又慌乱地胡乱伸手去抓附近的冰……
其实,妈妈就在院子里,只要我大声呼救,她一定会听得见的,而我竟然没有呼救。
我不停地抓着冰,在水与冰之间艰难地挣扎着,被破坏的冰面越来越大。但也就是在这危急的挣扎中,我竟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在我每次抓到一块新的冰的时候,我的身体就在那块冰破裂前的一瞬间,向那块冰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如果我总是朝同一个方向不停地抓冰,就可以成功地回到岸边,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一刻都没有停。
终于,岸近了,我的心一阵狂喜,迅速地抓住为了方便洗衣服和挑水搭的,连接岸边的木架子跳板,爬上了岸。
或许年龄太小,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是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生死考验。我上岸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偷偷溜回自己的房间,换掉这身湿衣,免得被妈妈看见(在童年的记忆里,我最怕的就是妈妈没完没了的训责)。
我如幽灵一般溜回院子里,趁妈妈没注意,跑进卧室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然后跑出来将湿衣丢在了妈妈平时洗衣服用的大盆子里。
刚做好这一切,妈妈便进来了,妈妈见我换了衣服,奇怪地问:“还没吃晚饭呢,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洗了澡?”
接着妈妈就发现了不对劲: “出了什么事?大冬天的,你怎么连棉袄棉裤都换下来了?”
“说出来,您可别生气。”眼见瞒不住了,我只得低下头,嗫嚅着说:“我刚刚掉到堰塘里去了。”
“怎么会呢?堰塘里结了那么厚的冰。”
“我在冰上走,冰碎了,就掉下去了。”我的头低的更低了。
“带我去看看。”妈妈为了验证我的话,有些不相信似地拉着我的手,来到了门前的堰塘边。堰塘里有一条约半米宽,五六米长的冰面被破坏,那是我在生命的危急关头留下的杰作。
“天啦!”妈妈拉着我的手在发抖:“你已经快走到堰塘中间去了,怎么就不知道喊妈妈救你呢?”
“我怕您生气。”我依然低着头。
“你这个傻孩子。”妈妈一把将我搂在怀里,我分明感觉到,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之后只要和亲友讲起这件事,妈妈就会说:“她当时那么小,能自己爬上来,真是一个奇迹。”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认真想一想,如果当时不是我采取自救,而是向妈妈求救,妈妈听到了我的呼救声赶来,妈妈又不会游泳,情急之下因为救女心切,很可能会直接下水救我,那样连妈妈自己都会搭进去。
因为那时候哥哥在外地学艺,父亲下雪往来不便住在厂里没有回家,那天我们家除了我和妈妈没有别的人。
我们和最近的邻居,还隔好一段路,在那种情况下,如果妈妈去叫人,大概率还等不到救援,我就已经沉到水底下去了,那么厚的冰,等邻居赶过来,我能被救上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对于一个七岁多的孩子来讲,肯定是想不到这么多的。我当时想的,无非就是掉到堰塘里了,泡在水里很冷,得快点想法子爬上岸。
也就是这种单纯的想法,让我很快从慌乱中冷静下来,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困境成功脱险,因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如今,妈妈早已不在人世,我的孩子也正在茁壮成长;我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沉着冷静地面对,努力的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
因为有时候我们的冷静和沉着,真的可以救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