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朋友夫妇离婚了。去办理离婚手续时,他们唯一的儿子正好踏进京城最著名的外国语大学。
两夫妇没有争吵,没有砸锅拌灶,没有在亲朋那里哭诉,更没有小三的狗血剧情,任何一方都没有绯闻传出,完全的双方自愿。
离婚的女方和我是忘年的“老闺蜜”,她也只在我这里来轻叹了几声:“他要吃回锅肉,而我要喝咖啡。我这辈子不甘心,他也不甘心,现在孩子长大了,我们也解脱了,算是各之归位吧!好说好散,都好自为之。”
听她说到这份上,我也算是了解他们夫妻关系及家庭背景的人,也无多余的话好安慰,只做了个倾听者。
当初他们经人介绍相识,双方都是老干部家庭。男方在政府部门做公务员,女方在学校教外语。外人看来这对夫妻也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
男方父母是从乡村加入革命队伍的行伍出身,侠肝义胆,思想朴素,生活追求实惠;但女方家庭系出工商名门之后,算是城市进步青年加入了革命。虽然都随南下大军走到了同一个城市,在此安身立命,也是差不多的行政级别,但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工作。
双方家庭氛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画风。男方母亲持家勤俭,虽说不上简衣素食,但即便是上桌待客的酒菜也多家常实惠;而女方母亲则弹得一手好钢琴,家庭生活更讲究家居格调,环境布置,一家老小出行也是衣着华丽光鲜,待人接物礼仪周到,生活趣味及审美西洋化。她家可能不常请亲朋好友吃饭,但凡谈点事就喜欢请朋友去喝咖啡。两人结婚之后,男的看着女的不断往家里添置捣弄咖啡机、咖啡杯什么的,少不了一顿嘲讽:
“弄那些洋玩艺儿做啥,还不如去炒盘回锅肉出来吃!”
而女方也从来不肯妥协,自不愿嫁了鸡就随鸡,嫁了狗就随狗。她视丈夫的挤兑嘲讽如耳旁风,我行我素。
曾有一次,几位女闺蜜受邀到她家去玩,一起品尝她家姐姐从国外带回的咖啡。大家正聊着天,享受着音乐咖啡带来的愉快氛围时,她丈夫突然提前下班回家了,见状便用挖苦的语气打了个招呼:
“美女们都不吃饭了?”
“咖啡喝喝就饱了?”
边说还边摇头。侍他放下手中的皮包,正想脱掉外衣时,又想起什么事的样子,对我们一众闺蜜说:
“我还没换衣服,要不咱们一起先出去找个餐馆,炒份回锅肉、来碗豆花饭如何?”
闺蜜一脸的不屑,瞥了丈夫一眼,反讽到:“下里巴人!”
她丈夫因那次的“出言不逊”而获得了“回锅肉”的绰号。
那些年,这对夫妇给周围人的感觉是:丈夫要过二两白酒,一碗红烧肉的日子,而妻子的生活里一定要有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
作为朋友,我以为他们夫妇会磨合至锋刃全无,退了火候。但未曾想到的是,近二十年过下来,他们在各自的生活情趣上越走越远,最后走到了离婚这一步,落得一声叹息的结果。
以这对离异夫妇各自的条件,用时下的话说,握了一手人生的好牌,本可以有圆满幸福的生活,却被打得跌宕起伏,晚景不再,命运多舛。
自闻朋友离婚以来,但凡遇有谈恋爱的年轻人来征询我的意见,只要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对彼此关系还有疑虑的,尤其是为“鸡毛蒜皮”小事纠缠的,我都会给他/她们讲讲这个故事,以启发他们把彼此生活方式和情趣的差异作为择偶的一个考虑因素。
在恋爱时,不仅要考查了解双方择偶观的相合度相似性,如情感、性格、经济条件等这些常知的因素,也要充分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
怎么了解对方生活习惯呢?
比如婚前多沟通,客观评估自己能为对方作出多大程度的让步与牺牲,是否可以革除掉原生家庭的习性,而为感情,为新生活涅槃重生。
大至婚内家庭角色的认同,小至生活习惯的顺应,都可能是婚后生活隐藏的羁绊。
具体讲,若对方的家庭里是母亲持家,大小家务被母亲包揽了,而自己家里的母亲则是一位甩手掌柜,事无巨细由父亲操持。原生家庭的父母角色多少会影响到自己婚姻生活中的角色认同。此外,如碗怎么洗,米怎么淘,干饭干到什么程度,冬天可不可以一直放着热水冲洗碗筷等等,都可能成为被病诟的习惯,成为拌嘴的导火索。
对彼此生活习惯的认同,实则是过上甜密婚姻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你们可以做一对“打情骂俏”的形而下的俗气夫妇,也可以是“举案齐眉”的缱绻伴侣,还可以示人以“琴瑟之好”的姿态,雅俗不悖于婚姻真谛。
否则,该放手则放手,不要待结合在一起后,因生活习惯的不同而迁怒于婚姻,伤及亲人孩子,并由此落得人生的不圆满!
朋友的离婚令我唏嘘感叹的同时,也令我悟出来一盘红烧肉”和“一杯咖啡”的距离,竟是一段长长的蹉跎岁月,几乎消耗掉了一对夫妻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