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的栽培自己,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孩子,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只有证明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模样!
一、我们为什么对教育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多关注一些,没有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的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二、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们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说,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种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三、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着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心理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通透,更顺畅,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的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让我们一起牵手,做一名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欢迎各位新父母走进慧润阶梯父母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