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大学母校的附属医院开门接诊了,且不说省内,就是在国内的高校当中,能在建校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拥有自己附属医院的高等院校也屈指可数,何况还是一所民办高校。曾经,我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毕业于哪所大学,总觉得民办院校“矮人一等”。但当自己从事教育行业才发现,母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都是把教书育人理念和对学生负责、为家长服务放在第一位才取得的!
今年的疫情让我们自然的联想到03年的“非典”,而我就是“非典”那年的高考考生,而且还是第一批在6月份参加高考的考生。志愿填报也是“随大流”,最后选了离家不远,就业选择相对充足的青岛。看看青岛地区高校的招生环境,近乎两个极端,公办好的院校自不必说,海大、青大、青岛理工等,剩下的就是诸如当年黄岛区(现青岛西海岸)和市区远郊的几个刚刚建成的民办高校,从师资能力到教学质量,从学生管理到就业分配在当年通通知之甚少,看的最多的就是山东卫视在那几个夏天频频播送的招生广告,而最后选择去青岛滨海学院是冲着管理上的“严”才填报的。
入学后,果然发现“严”体现在各个方面,考风考纪、作息安排、男女交往,日常检查,管理的准军事化甚至有些“变态”,以至于刚去的前俩月,我和同学们感觉和想象的大学不一样,这好像是个“假大学”。但慢慢的自己发现,所有的检查和管理制度其实都是在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能自立谋生做准备。严肃考风考纪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有一个公平的考试环境和坦诚的人品,作息规律是为了让年轻人不要被过多的不良嗜好所吞噬。从开始的“被动适应”到后来的“主动接受”,人的习惯养成其实就是内心认知并做出行为改变的体现,学校的用心现在在我看来,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各种制度,而是让每一个经历大学生活的学生养成从内而外的自我修养,去主动的形成正确的三观、清醒的摆正自我的位置,才可以在社会上去实现自我价值。
现在看学校近三十年的发展,从荒土坡的一所私立中专到现在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学校总资产价值近50亿远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是什么能持续的不断提升发展?我认为是学校管理者把教书育人和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理念放在第一位的。
如果说大学是教会一个人自立谋生的进阶,那幼儿园就是教会一个人学会自理行为的基础。从自理到自立,两个阶段虽然年龄不同、环境不同,却恰恰是让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立足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点。从小学会自理,养成自主的生活习惯,到大学再学会自立,可以在生存中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在。我们现在的家长多数习惯性的包办,习惯性的焦虑,那是因为没有适时、事事的放手去让孩子自理、自立,总觉得孩子你还小。蒙台梭利教育主张教育者要给孩子“有准备的环境”,鼓励孩子去自由探索,但这个自由也是有规则和行为约束的,就像大学,不是上了大学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支配的,要通过去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来完成内省自我和未来规划,这才是大学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各有所长,抛开价格因素不谈,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还是希望给孩子的教育选择公办。但现在来看,教育是要迎合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教育也不再是“循规蹈矩”,需要借助市场化的思维去改变、去运营。因为我们大多数的孩子是“专才”,即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将来也会在某一领域或以某一行业有所作为。所以,作为家长,不要过分纠结“公”与“民”,努力去找到适合孩子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到大能真正自理、自立的教育环境成长,把“专”的方面展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