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王子的第一篇原创。
今晚我分享的主题是:
把自己培养成自己的贵人
----我从“敢比会更重要”中学到了什么。
原声大碟请戳我~
敢比会更重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了,也是萌姐的金句,
所以我会讲一讲我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首先,关于敢,
敢是翼下之风我心伴脑自在飞~
是我改编自韩红的《神话》。
因为我认为,心代表了格局,脑代表了知识和能力。
只有“敢”可以同时把格局打开,把知识拿出来磨炼,同时打开,同时成长。
所以,敢和会有什么区别?
所谓升到,就是提升,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勇气可嘉,
凡事都有第一步,在跨越主要障碍的时候,其他因素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譬如说,演讲恐惧是我的头号担忧,所以首次的内容不是那么优秀,大家也比较包容。
第二层:我有话说
这阶段, *演讲的内容*就要拉起来,*演讲的方法*也要学起来。
这两部分,成了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就像一个人凭着酒劲儿起来喊了一段话,大家会叫好鼓掌,但是如果天天靠酒劲儿说话,应该就不会有多少人会理他了。
第三层:还能说啥
这个阶段是最漫长而且难走的。
因为经历过几次分享,该说的都说完了,再说点什么大家会觉得有用呢?
所以输入内容和输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自然而然会进行知识梳理。
第三,格局和眼光都会同步打开,自我要求也会变高。
那么,敢是一种怎样的 体验呢?↓↓
我把它分为两块,自我认知+自己帮自己
自我认知,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非常难的认知。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水平,不知道这个水平处在哪个阶段。
所以只有拿出来练练,看看,检验检验,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所以我分成三部分:心智,碎片归类,尺长寸短。
心智,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综合体。
我在山东学院演讲的时候,用了“最强大脑”中林建东的数字矩阵项目来解释了我心智上的明显变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敏感点,只要留心,观察自己有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就能发现很细微的心智变化。
碎片整理,就是零散知识的归类与用法
我今天依旧用最强大脑的例子来说明,因为这个节目真的有太多的自我提升的点。
有一场是关于皮影戏的微观识别。
一个皮影=头W1+胳膊A3+腿B6+身体P9 →→→这叫输出,用的时候知道从哪拿
拆了皮影,胳膊腿放回盒子→→→这叫知识的碎片整理,要会归类
图中画的excel也是这样。有时候工作中,别人拿来一个文件,结果不知道应该归类到哪里,所以就堆在桌子上,最后越堆越高。
第三,尺长寸短
分享这件事本身,不是说把自己会的东西拿出来炫耀,说我有你没有。
而是把自己有的知识拿出来码一码,看看缺什么。
就像家中有急事用钱,把钱的清单都列出来,不是为了炫耀有多少钱,而是看看还差多少钱。
所以当发现自己的钱不够,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应该怎么办呢?
就是自己帮自己!
我的观点就是这样:人人都在找贵人,但是贵人要去哪里找?
所以第一要务是把自己培养成自己的贵人,没人帮你,你先帮自己。
然后再谈别人帮你和你帮别人
古人说了,自助者,天助之。
所以怎么自己帮自己呢?
就是这样,用过去的自己帮现在的自己,用现在的自己帮未来的自己。就是这样。
举个栗子:
前阵子学思维导图,然后突然被山东学院杨院长邀请做演讲,所以我就在地铁上画了自己的思维导图,用了十几二十分钟。
然后今晚做演讲,需要用到个人介绍,而刚好前阵子萌姐演讲说有讲到个人介绍的构成和要点,当时也做了尝试,那么今天用到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也就是说,今天要做一件事,有十个难点,巧的是其中一个难点之前练习过,所以就剩了9个难点。
那么显而易见的是,明天如果再有一场演讲,我的难点可能会变成八个。
这就是自己帮自己。
想一想就觉得太棒了!
所以我们来看一看如何通过“敢”实现自我提升?
以前觉得陈欧这句话挺傻的,今天看来特别勇敢。
因为我们都是小白,都是新手,别人比你好比你厉害,为什么要来听你讲?
别人需要一个理由,自己也需要一个理由。
所以能为自己带盐不只是勇气的问题,是挺可持续发展的一件事情。
最重要的一点,是认真。这简直是我根本不怀疑的一点。
我特别感谢大家来听我分享,听我演讲,在我连大V的助理都不是的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来听,反正是一次比一次多。
此时此刻,我想起【最强大脑】中我最敬佩的选手李威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把每一次比赛都当成最后一次比赛。
我虽然没把每一次演讲当成最后一次演讲,但是我把每一位听众都当成唯一的听众。
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三个月前我的演讲水平烂成什么样,所以今天还有人在听,还愿意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听,还愿意鼓励我点赞我,何德何能,真心感动。
第二点,就是复盘。
复盘是知识对自己的慈悲。
因为知识在帮助我们的同时,还自带一套自我提升的方法。
所谓复盘就是通过四个步骤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兴趣就看看陈中老师的“复盘”这本书,很有套路。
举个栗子
前阵子外出开了个会,观察了一下,会前没有明确的5W2H,会后各种提问很琐碎,而且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不但工作人员很累很辛苦,开会人员的体验也不是很好。
于是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是我来举办我会怎么做
看上去很管闲事有木有,但是万一明天我就要承办会议了呢?
所以我的做法是,会前按照5W2H和smart的原则下发通知。
会后设定一段时间进行问题汇总,并同步给参会人员。这样就省去了自己和同事很多解答的时间,既高效又开心。
最后来个sop类的文件,和checklist与解决办法。世界那么大,万一经常开会呢。
所以看上去很管闲事的念头,其实是自己帮自己很好的意义。
最后一点,就是分享。
分享是自己对自己的慈悲。比心。
说到这里,我想聊聊准备这次演讲的过程,
从21号接到邀请,就列了时间计划,效率手册得用起来呀是不是!哪天列主题呀,哪天PPt呀,结果都是一场空,直到30号才把主题定好,一直到1号中午突然又把提纲改了。结果时间挤压到非常紧张。
所以平时说时间管理呀,说这个那个,都得拿出来练,不练不知道差在哪。
其实本质是一个效率的问题,是技能太不熟练还要继续练的问题,而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
这就是复盘中挖掘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我会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