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涉世越深,越能共鸣薛宝钗。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批判薛宝钗的,说她心机,说她两面三刀,说她城府最深……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有这种想法。宝钗确实是复杂的,不容易走进她,但是我认为她绝对没有以上的这些负面品质,都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我觉得那些评价纯粹是对宝钗的曲解。
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只看了87版《红楼梦》,从未读过原著就做如此评价。并不是说87版《红楼梦》不好,而是《红楼梦》人物关系复杂,每个人物都非常立体,加上隐晦的暗线、深意,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用30多集的电视剧讲清楚是不可能的,尽管87版《红楼梦》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为什么我说这些人一定程度受了电视剧影响呢?因为他们总是拿宝钗“诬陷”黛玉这个桥段来说事。宝钗扑蝶不小心听到小红的秘密,然后宝钗用了“金蝉脱壳”之计,转头说是林黛玉刚刚在窗前。他们就觉得宝钗心机。其实不然呀!第一,宝钗说是林黛玉听到了,对林黛玉造成了什么实质性伤害吗?后来对小红造成了影响吗?都没有呀!第二,大观园里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更喜欢怼人打趣,恰恰这里宝钗说是林黛玉听到了,从而让小红紧张一下,逗逗她,我觉得反而反应出宝钗其实也有俏皮的一面。所以咯,还是尊重尊重原著吧(我不敢保证我的理解绝对正确,但是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宝钗绝不是他们口中的样子)以前我看到那些恶评挺气的,现在,随便吧!你真不理解!
而宝钗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人物呢?“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宝钗和所有书中的女子一样,他们都生不逢时,因为那个时代“吃人”,那个时代本就是一个不值当的时代。所以,无论她们是何种性格,无论她们身世如何,最后都无一例外走向悲剧,无人幸免。
宝钗是有志向,有能力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想拥有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有一个实现自己志向的平台。但是那个时代的女子毫无地位,男权社会就只能靠男权,所以她的出路之窄,要么进宫,要么嫁个大户人家。但这些所谓出路哪里算出路,最后的归宿还不是相夫教子,所以悲剧已然注定。再看宝钗的家庭,早逝的父亲,不成器的哥哥,还有需要照顾的母亲,可以说整个家庭的担子都落到了薛宝钗身上,环境逼迫她不得不成熟稳重,不得不学会处理人情世故,不得不学会打点内外事务。那个曾经也天真烂漫,曾经也憧憬自由,曾经也俏皮看看“禁书”的小女孩儿就这样隐藏起来了。入世越深,隐藏得越深,戴的“面具”越来越多,但她内心依然有她的追求,就像需要“冷香丸”压热毒,压抑的何尝不是内心?所以我想她知道自己身为一个女子无法实现梦想了,她就试图让宝玉这个男子去实现,劝他读书劝他做官走仕途,也许她希望在这个时代还能做点什么挣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