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第一眼,便看到蒲城小学餐厅上醒目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可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顺着校园甬道往里走,右手的办公楼墙壁上,一句印度谚语又跃入眼帘:“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古老印度的民间谚语也强调习惯之重要。的确,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教育改革进行到今天,无论进行素质教育,还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即培养良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良好的习惯养成,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有办学思想的校长,都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有远见的父母,都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有见识的班主任,注重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记得初一上学期第一周,我在值日栏写下“雷厉风行”四个字。
要求学生人走桌静凳藏快,三餐诵读两操集合快静齐,班里总有学生磨磨蹭蹭,不是下课忘放凳子,就是下楼忘拿诵读本,或者行为拖拉集合速度慢。
如果只指望早训会、班会提醒,值日班长小组长催促,学生依然做不到。我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原则,第一天三餐诵读,我站在教室门口,记录集合最快的前三名,体育委员记录两操集合快速的前三名,上课前在班里表扬,第二天表扬前五名,第三天到第五天表扬前十名,并把名字及时公布到班级表演栏,大肆表扬,大量表扬,树立榜样,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向上向善向学向美的种子,表扬激励唤醒了这颗种子,第一周集合基本上能做到快静齐。第二周继续监督,值日班长统计集合最慢的后三名,吃过饭让组长确认是不是自己的兵,如果患有严重的拖延症,同桌帮,组长领。连续监督三周,学生有了规则意识,终于做到雷厉风行。
收拾桌凳的习惯,按时集合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作业日清的习惯,值日保质的习惯,及时更新课程表与每日一语的习惯等等,在21天的反复训练中日渐养成,慢慢形成雷厉风行的作风。由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力求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紧张有序的一天在晚宣誓中结束:学习不欠债,规范无违纪,无愧父母恩,了却今日事,就寝快静齐,明早按时起。
每学期一周一个要求,第一周提出的要求完成,第二周要提出新的要求,并且继续强调第一周的要求,一周一得,周周累计,得得相连,时时强调,反反复复。每一个行为都要持续21天,自由与自律达成最佳结合点,私域与公域边界清晰,即使随心所欲也不逾矩。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即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如果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到了学校,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很多孩子成绩优异,源于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而成绩落后的孩子,大多没有养成好习惯,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
但习惯养成不能单靠嘴说,还要拿出实际行动。叶圣陶先生提醒“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只有这样,口头所强调的行为才能逐渐化为习惯,日久天长,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养,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