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罗兰散文
莫逆于心的快乐
一页一页
花和落叶的味道
和心境的超然
扭头望了一下窗外
寻找淡蓝匀净的天空
窗帘浮动
花醒着,草木醒着,
风醒着
我醒着
煮着音乐
一字一字敲打
不期而遇的交汇
那是寂静之声
亲爱的你
可闻到枝叶的芬芳
书摘:
由于我们在精神上常觉茫然与空虚,所以才尝试给生活增添许多目的和意义。
心理学家说,梦是潜意识在意识疏于防范时候的浮现。因此,快乐的心境会产生彩色绚丽的梦境。郁闷苦恼的心境会产生愁云惨雾的梦境。而那些自己在意识清醒时,所不敢深想的事情,也就会在梦中以故事般伪装的姿态浮现出来。
你忽然发现你是爱上他了!春花秋月对你都增加了意义,空气也增加了密度,你忽然变成了诗人,觉得环境中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充满了韵律。
人们的社会经验越深,对朋友的二字的了解就越差。怎么说呢?有的人被功利的人们包围惯了,因而觉得所有的友谊都隐藏着一点功利的目的。而我对她那一点真正的友谊也就无从辨认了。
或者,这就是“人生如戏”这四个字给我带来的好处。我太喜欢让自己置身事外,把自己的的遭遇当作“戏”去欣赏好了。所以,我和“痛苦”之间,就总隔着一层幕。
我喜欢小孩,但不是那种穿戴得像个公主或王子,干净得一丝尘土都没有,见了人懂事得让你自愧不如的那种小孩。我所喜欢的,是那些穿着不合身的衣服,玩得脏兮兮,见了人傻乎乎的那种小孩
如你问我:“在众多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我却忽然想到,我只喜欢灰。
我之所以喜欢灰,是因为它不会干扰其他颜色。它可以接纳粉红、苍绿、深红、明蓝以及青莲紫。
灰是一种没有成见的颜色。它和平、安静、冲淡,带着一点不侵犯别人的沉郁去包容别人。
教绘画的老师曾告诉我们:试着把各种颜色混在一起,它们会变成一种或深或浅的灰。
是的,灰是所有,灰是虚无。它容纳一切,但它不显示任何。它是静观,是默察,在众多彩色的汇集下,灰色最为永恒。
“冷”真的使人坚忍。冷也使人固执。
我看着眼前那一小杯30元的咖啡。不是舍不得喝,而是想到了那是两三块钱一口的东西,就觉得溢满着钞票的气味。
必须有那狂扫任性的风,必须有那肆无忌惮揭开一切的风,必须有那肯掀起塞外大漠尘沙的风,才能绿遍那广漠的黄色冻原,把春汛透进每个属于北方的那最固执、最冷峻的角落。
我是如此喜欢买鞋。它们的质料必须是够好的,试样必须单纯、漂亮而有高雅的。我不喜欢廉价的鞋子,因为它们太容易变样。在我看来,一件朴素的衣衫,配上一双高贵雅致的鞋,是最能强调一个人的气质了。
我一生向往这一份轻松俏皮的跃动感和闪烁感,所以我一遇到这样的人就着迷。这样的人不是油滑,不是虚伪,而是一种由诚朴忠厚和善良的内涵,凝聚到表面上来的那一份智慧与仁慈。
和你在一起,常令我觉得无比的安心与愉快。你的聪明善良与温顺,以及那并不因为温顺而趋于妥协或安于现状的内在的坚强,就正是我喜欢的那种典型。而你的安详简短的谈话,总是那么深获我心。
我需要的就是一种真正的轻松,一种推开工作,冲破孤独,投向友情的心情上的安逸。而你就正能把这些自自然然地赐予我。你来了,我就不做事,就不想事,就可以像个“人”似的安心坐下来,聊聊天,喝喝咖啡,吃点零食。
我邀请你“兜雨”。我知道你会一接电话,便马上放下“正事”飞奔而来。我知道你不会大惊小怪地问我:“发什么神经,下这么大雨,还往外跑!”你不会这么问我。不但不会,而且一坐上车子,你就很开心赏雨。我就说,凭这第一点,你就是我的朋友。
而你也说:深爱那烛光诗意,喜欢那单纯而幻丽的灯罩的色调,说要照样买一个松绿色的,带回家去。其实,那山楂红也极美艳,那芒果黄美得像秋。
你看!20年都过去了!我们各自在崎岖的生涯上奔波了多少道路!尝过了多少艰辛!你早已不是当年的你,我也早非当年的我,他当然也不会是当年的他。我以为,一切都早该平淡了!凋萎了!不存在了!
谁知道爱情究竟是多么暴虐呢?
谁知道它在痴情人的心上植根得都牢固呢?
我恨你的痴迷。
你在电话里说:“假如他找我,我会跟他去。”
但我也爱你的痴迷。
是什么力量使你的心停留在20年前的蓝色的夜里,不曾凋谢和老去呢?
而我是如此地为你的痴迷而激动,仿佛我也回到了20年前那歌声轻诉的年龄。
我恍悟,这就是爱情,这就是它的深及它的牢固。
我不再责你的痴迷。
经过20年迢遥岁月的冲刷涤荡,我发现,你的那份痴迷愚昧也已变成了坚贞的珠颗。
不必再问他是否值得你爱吧!
因为我明白:“这执迷,这痴爱、这愚昧、这坚贞,这不是别的,这是爱情!
朋友说,假如你要安心写稿,这海滨小屋也正是理想的处所。你不一定要煞费心思地去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海滨小屋或山上的茅舍。人生本来如寄,到头来一切均不会属于自己。与其为琐事盈盈,不如让自己更自如些。当有现成的小屋可以暂时寄居时,有何必关心它是否属于自己?
我比较善于摆脱,因此我根本不用挥开。每接近田野,我就立刻忘记世俗,忘记属于那里的一切。
我最喜欢这样的风,从无限远的地方,以广被一切的胸襟,舒徐的吹送而来,拂过我和万物;和悦熨贴毫不着力地抚平了一切的伤痛、不平、烦忧或焦虑,挥去了种种琐事俗物的纠缠,吹散了名心利欲的牵绊,使你觉得自己也溶入了这清风,属于这清风,轻轻浮起,抛却了那沉重的“我“,在风中幻化为无重、无量的淡绿和淡蓝。
有些朋友是在精神领域上相接近的,可以谈诗文,论音乐、讲人生感悟。另有些朋友不是互相谈心的,那是另一种友谊,有另一种可爱可敬处。
而你认为不可终日的烦心问题,原来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即可解决。这种“有人为你负责“的轻快心情,常伴随着无限的感动以俱来。不是吗?这年头,能有多少人肯如此真诚地、有担当地来为朋友决定问题呢?
这种淳朴之情的失落,就好像中年一到,把曾经极其动心的爱情也看淡了的那份失落。不再觉得要爱,也不再希望被爱,也不再有梦和诗。你说那是一种可喜的成熟,而我坚决地说那是一种可悲的失落,那种把一切可爱、可动心、可做梦、可写诗的际遇,都淡然处之的冷硬的心情,不只是一种失落,而实在是一种消亡。
“……我现在才发现,她已经不只是我的女儿,而变成了我的朋友。看着这种由自己一手带大的新朋友,我又无限的欢喜与感动。”
真的,孩子大了,有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再是你名下的一个附件,而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
……等过几年之后,你便可以发现,他们会向你提供一些建议,来唤醒你被世故磨损了的锐气,或匡正你逐渐摞在时代后面的处世态度。
活泼而富感情的小女孩善于谈心。她对许多事情都喜欢去分析和探讨,因此他的话常具小小的哲理,而使我觉得惊奇。我喜欢听她那别具一格的想象力,说潘伯伯是浅蓝色的,林阿姨是粉红色的,爸爸是深蓝色的,妈妈是浅绿色的,哥哥是棕色的……等等,她用颜色来解释人的性格,使我觉得非常奇妙,而我也愿意以游戏的心情参加她的讨论。
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手记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影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生活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人品,都是融入成长过程中的建材。
对这个时期的儿子,做母亲的不如先给他建立一份男性的优越感。为训练他的勇敢,你要装点怯懦。为加重他的责任心,你遇事要慢点挺身而出。为增强他的自信,你要多多向他咨询。为鼓励他的求知欲,你不妨多找问题向他请益。在朋友面前,你尤其要注意建立他的地位。不要忘记郑重地将朋友向他介绍。朋友告辞时,你更要注意暗示朋友们,不要忽略他的存在。
穿衣服,我以舒适实用为主。我总采取一种最不可少的原则——自然。所谓自然,就是全乎人体的韵律。动作时方便,视觉上不触目,穿起来合体;颜色采用中间色而避免强烈与独特。所谓中间色是:与其白色,不如米色;与其翠绿色,不如橄榄色;与其大红色,不如暗红色;与其亮蓝色,不如豆青色……这种中间色可以合乎任何一种颜色的流行。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它包含了两三种极端的颜色,成为一种含蓄而内容丰富的颜色。
一个家的风格就是一个主妇的风格。我有一位好友,她本人是个美人。虽善于修饰,却不雕琢,性情又温柔。她家的房子是公寓房子,把客厅隔成横宽方向,迎面那宽宽的墙上,极有韵致的点缀两幅方方的风景画,留着大大的空白。地上铺着灰地毯,一套柔软松厚的沙发是浅桃红色,另加一个单人沙发,却是浓浓地深蓝。整个的客厅就呈现一种温馨雅致与宁静之美,正如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