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同学已经非常独立了。暑假作业还需要我帮忙做ppt,第一次国旗下讲话还需要我润色稿子,结果上上周有机会代表学校去演讲,自己在学校完成了搜集资料和写稿。周五问他需要我帮什么忙吗?他说,不用,我已经背出来了。又过了一周,已经参加完比赛了。
就这样飞奔向前了,他的独立不是说真的可以独立,只是他有更多可以帮助他的老师,更多一起飞奔向前的同学,而我,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拖他后腿。
怎么是拖后腿呢?
我想起妹妹的一次经历。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个单位的事业编,即将上岗前夕,家族亲戚聚会,席间大家对她大加赞赏。回家后,妈妈却突然以一个莫名的理由开始跟她吵架。当我第一次以局外人身份去了解妈妈的情绪时,才发现,这是妈妈的不安全感在作祟。因为她的经历和经验告诉她,如果对方好了,成功了,就会抛弃她,这是她害怕的。
但她没有能力去觉察自己的害怕,自然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行为在之前的二十年被我全部一股脑儿归纳为“作”,而我也一直身在其中,深陷其中,没有办法跳出来去理解妈妈行为背后的原因,自然只能和她共同上演这种消耗生命的游戏。她追我逃,她一边追一边永不满足,我一边逃一边被内疚和自责吞噬。
我当然和妈妈不一样,我很幸运没有那么多创伤性体验,我也很有勇气持续探索自己。所以在哼哼飞奔向前的当下,我能体验到我的失落,我想要跟他更紧密连接的渴望,以及或许更多潜意识的欲望,但我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对他的进步给予最衷心的赞赏,对他不足的地方划出底线。告诉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妈妈在。但他说不需要帮助,迅速转身忙活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我有意识更多地把自己投入兴趣爱好中去,把自己的思想从他身上移开。
“妈妈,我在学校里过得可好了,吃好喝好睡好学习好玩好,把自己安排的好好的,你就放心吧。” 这是刚上初一一个月的哼哼跟我说的话。
“好,我和你爸也会在家把自己安排的好好的。” 我记得我当时停顿了一会儿这么告诉他的。
成长的第一步是分离,分离,必然带着痛苦。如果这里面更少父母强加的内疚和自责,分离才会真正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