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07-《被骂的幸福》

      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在沟通中很少介绍到的关于“责骂”的书《被骂的幸福》。这本书的作者川澄佑胜是日本的一位高僧,他的师傅经常“责骂”他,但作者并未心生怨恨,而是报以感激之心,在“责骂”中成长,最终成为师傅的接班人,并提出“被骂的幸福”这一概念。

      在看到这本书时我非常疑惑“被骂怎么会幸福呢”?在我看来,被骂是一种侮辱、被攻击的行为啊!我几乎不骂人,对待孩子也是积极响应“正面管教”、“赞美”、“鼓励”才会教育出积极向上孩子的方针,虽然也有生气的时候,但我都会告诫自己,不能“骂”孩子,要讲道理。抱着寻找答案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把这本书放到床头柜上,准备以后经常翻阅,以鞭策我该如何“责骂”和以何种心态面对“责骂”。

      首先,我对“骂”的定义是错的,我认为的骂是过激的行为,带有侮辱的字眼,对被骂人是单方面的否定,会造成被骂人的自尊受创或产生烦恼,甚至导致激烈的法抗。而作者所阐述的“骂”是一种教诲和纠正,骂人不是为了发泄自身的气愤,而是为了敦促对方思考、警觉。尤其是骂孩子的时候,必须让孩子知道她为什么被骂。父母对孩子的“责骂”应站在指导孩子的立场上,即使是无理由的责备,也不是完全的物理,这种“骂”会促使孩子去思考为什么被骂,可以锻炼孩子的头脑、强化心态,让他们无论面对什么状况都可以清醒的思考,通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的阐述和引用的故事让我对“骂”有了辛的理解,突然觉得“骂人”是门技术活儿啊!

      虽然我对“骂”有了新认知,但还是不明白亲子关系中不都提倡“鼓励”“赞美”么?教育机构的老师也说过不能骂孩子,你骂孩子笨,骂多了,他就真的会成为笨蛋。但作者却列举了许多日本社会出现的犯罪及日常不良行为,阐述了一直活在“赞美”中的孩子也许会是一种社会隐患。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称赞,他会误以为得到称赞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在家里面对父母可以,可以后进入社会,遇到不顺的事,会把自己的不顺心归咎于别人和社会,他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因为他是被“赞美”长大的。作者认为一味的用空泛的赞美来建立美好的亲子关系是大错特错的。光是慈祥是做不好父母的,教导孩子了解社会的规则,辨别可做与不可做的事,这是父母必须尽到的责任。应把“责骂”的中心放在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懂得别人之痛的人,至少他不会变成一个随意伤人的人。即使是模范生,只要犯错也要责备,不能认为优秀的孩子不骂也能懂事,只因为优秀就不骂他,对那个孩子来说就等于是“疏于管教”。

那该如何“骂人”呢?如何让“骂人”达到教诲和纠正的目的又不被孩子反感或让他感到不服气呢?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1.       绝对不可以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责备。要严厉、有理由的责备,“骂人”的人自己就必须保持认真的态度。

2.      骂人时不找对方的缺陷,不做恶意的批评。这也体现了一个人自身的休养,这也让我明白侮辱和恶意的“骂”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听,因为我们无法从这种“责骂”中成长。

3.      语气要强烈,态度要直率。要让对方知道你是认为这件事非常重要才去“责备”。

4.     不事后翻旧账。能明白你“责备”的人,肯定会有所反思,旧事不必再提。

5.       不联想、不强迫对方道歉,给对方消化“责备”的时间。

      为了加强责备的效果,骂人时应态度严肃,嬉皮笑脸会让被骂的人无法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要当场立即责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骂人,以免控制不好,出口伤人。

      “骂人”暂且学习了,可当我们自己被骂时应如何呢?这里就体会到了高僧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他认为被骂是一种福气,能有个人在生活中随时激励你、责备你也是人生中的学习,如果一个人没有被责备的价值,别人不会骂你的。被骂就认为对方认为你是个值得骂的人,是个可以做到更好的人,应心存感激。正是这种心态,他在师傅的骂声中学习成长,最终成为高幡山不动尊的主持。因此我们要摒除以和为贵的志向,因为它会使你和他人的关系变淡薄,为了维持表面和睦的关系不再有人愿意从心里为对方着想,给对方建议。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的提高、个人的成长,为人处世和休养的积累提高之后,也许就没有人再骂我们了,但因为我们有了被骂的体验,我们学会了自己责备自己,不断检视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作出正确的判断。现在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不似以前,已经很难听到来自家人以外的人的责备。所以请珍惜能“责备”你的人,那是你的良师益友。


2020-2-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