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社群线上课分享安排一公布开始,我就很期待Justin给大家分享这次的“从全景到微距:《经济学人》20+板块的正确打开方式”,毕竟Justin是《经济学人》11年的“铁忠粉”,他看《经济学人》与我之差异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差距。特别是通过六月份跟着Justin和Eric跑了一场《经济学人》的阅读马拉松,感受到他们对《经济学人》的巨大的热情和浓厚的感情,特别是对每一期杂志都如获至宝的那样一种依恋之情,深深感染了我,我也从一名“阅读《经济学人》的一年级生”开始,以自己的兴趣作为切入点,按照自己为自己编纂的这份《阅读指南》,循序渐进、日拱一卒式地开启阅读《经济学人》的奇妙之旅。
从Cover入手,封面文章相关Leaders是每期必读
每期《经济学人》杂志一拿到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的illustration,个人特别喜欢《经济学人》的封面,精心设计的图案与封面文章有着暗合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兴趣使然就很想知道封面背后究竟有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怎样去展开表述自己的观点,所以每次最期待也是必读的文章就是与封面插图相关的那篇Leaders文章。心想着,这也是本期的精华所在,毕竟不是篇篇都能成为“封面文章”的,可见作者的偏向程度了。
聚焦China板块,茶馆专栏要pick
除了封面文章,每期还很期待China板块(特别是茶馆专栏)会有些什么样的报道和评论。凭心而论,感觉《经济学人》对中国的评价还是diss成分多一些的,也许是意识形态,也许是政治、经济政策的诸多不同,也许是外媒天然属性要有自己的“站队”,所以对他们字里行间表露出的那种“有别于国内媒体又红又专表述”的subtlety,我的OS是“我就静静地看你能写出何等的花样来”,然后就“呵呵哒”。这种感觉很微妙,一些事件很想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感觉这样可以get a whole picture,也许这种可以带给我think out of the box的point of view,才是《经济学人》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可以不全然赞同你的所有观点,但是我知道原来还有这样那样一些处于我的局限性中想不到的看不到的观点,现在我看到了,很好,很有意思,也打破了我思维层面的诸多局限性,我觉得这是我很大的收获。
Business板块很期待,Bartleby专栏有共鸣
每次也很期待Business板块的文章,像Justin所说的能遇到1-2篇写中国商业又是互联网的文章就更喜欢了(就像最近一期的WeFlat 腾讯20年),的确读到和自己生活有些息息相关的文章会更有兴趣和共鸣。就像是Bartleby专栏我很喜欢就觉得写些职场中发生的事,感觉可以学以致用,像是从大侠那里获得了武功秘籍,可以学个一招半式,让自己的工作能更有长进,职场生涯更有促进。读杂志,也还是要有些行为层面的收获的。
Books & Arts,《经济学人》版的“我读”
《经济学人》的书评板块,也是我喜欢的。特别是自己正在读的书和书评的书不谋而合时,还是感觉“缘,妙不可言”的。前一阵子在读李开复的新书《AI Superpower》,正好《经济学人》也写了一篇这本书的书评,特别有共鸣。《经济学人》的评论除了说这本书的优点也会提到不足,而不足的部分也是《经济学人》的作者在自己的角度提出的观点,正好弥补了我自己因为崇拜尊重李开复博士而只看到好的一方面所忽略的盲点。同时,我会根据《经济学人》书评中提到的书,而自己还有些感兴趣就加入自己的Booklist,有机会也会买来读一读,扩充自己的读书范围。
Obituary,了解不一样的人生
六月份跟随Justin和Eric跑了阅读马拉松后,我才发现了Obituary的美。之前其实有些迷信的,总觉得读讣告多晦气啊,真的是“无知限制了我的想象”,原来一直错过了这么有意思和精彩的板块。了解别人的人生,保持对他人经历的好奇心。当然,也是很想挖掘一下看看这个人为什么会被《经济学人》选中呢?这个人有哪些值得写的地方呢?这个人的人生有哪些闪光点呢?我能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些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仿佛自己能更积极主动地跟随作者,一起去更深刻了解这个人,过一下他/她平凡而非凡的人生。
标题党:最爱以“标题”取“文章”
《经济学人》除了有一些必读文章或板块,剩下的部分我就会通读目录,对感兴趣的标题和话题再加以深度阅读,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不是必修的教科书,干什么非要搞得“from cover to cover”,有缘的文章就相见,无缘的文章就再见,提不起兴趣的标题或内容,错过了也并不可惜,想当年看《读者》和《意林》也没一个不落的读完所有内容啊,按需阅读就好啦。特别喜欢社群小伙伴的那句“不过遇上读不懂的,心,自然就凉了,没事,这期没缘分,还有下一期,7天以后,又是一片新天地。”不拘泥于某一篇,某一期,随缘,随性,下期,再见!
挑战自我,阅读一下从未关注过的领域
Justin在分享中也有提到,要Jum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适时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看看自己并不熟知的更大的世界和更宽广的领域。探索未知领域也是保有对世界好奇心的方式。每期挑选一篇自己从来没关注过的领域,或是科技,或是文学,或是艺术,或是某个自己从来不了解的国度发生的事情…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只收获一两个感兴趣的点就可以了,广涉猎也是积累谈资的一种手段。
最后,以Justin的一句“学习一定是跟你有关系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来结尾。希望“我读,我快乐;我读,我喜欢”成为我阅读《经济学人》的方针指南,Just Read It!
附:手写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