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生产力特训营”成长记录:30天读完10本书,我做到了30年来没有做到的事
一、关键时刻的醒悟
2019年的12月3日,我与先生坐在影院,未看到一半电影,我泪流满面。
不是电影感动了我,是因为那一天,我50岁。
想到年至半百,我依然活得不咸不淡,不明不白,突然就悲从中来。
1988年同一天的那个傍晚,我与学生站在山顶。那天所有的云霞一片红满天一片红,那红感染着大大小小的山梁群鸟沸沸扬扬在天地间嘶喊。那个场景记忆犹新:那天我19岁。
人生50年,那些被无情收割的时间呢?
我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馈赠自己,我甚至用随遇而安的鸡汤安慰自己的平庸。
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挫败感。
幡然醒悟的时刻,我告诉自己:你唯一需要的,是改变。
这就是我加入“读出生产力特训营”的初心:读书,抓紧时间读书!
二、从强迫自律到规律生活,我确立了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新年过后,我逼自己早起读书、写作。
刚开始是带强迫性的,总有些不太舒服。参加训练营后的第一堂大伽课,就深深触动了我。帅健翔老师说,设立标准,是所有学习的第一步,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给自己定的标准不同。
站在山脚,你永远体验不到在山顶看风光的快乐。
做不到像乔布斯那样追求苹果的极致完美,至少给自己追加一点超于预期的标准吧。
我突然觉得,当读书写作成为一种内在需要,自律变得容易了。
每天六点起床,进书房、开灯、开电脑、温一杯水,然后坐下来,用这些连续性动作启动一天生活。大脑不再混沌,变得异常清醒。
我的生活规律起来。早起成了一件轻松的事,随身的包里总有一本书,出门前习惯了先戴上耳机听书,每天至少花半小时锻炼......
这是特训营给我的收获之一:当自律变得容易,这就意味着生活有了可持续性。
三、30天10种生产力,经过思考的读书才有意义
训练营要求每两天读完一本书,写出500字以内的清单笔记。
读完书单里的10本书,我开始从“成长、阅读、习惯、幸福、关系、领导、创业、演讲、财富、影响”这10个关键词中,思考自己缺失了什么。
《终身成长》让我明白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掌握习惯》让我知道一百次空想不如一次行动;《先发影响力》告诉我最有效的沟通往往不露痕迹.....
每本书都有它的使命,读完它只是开始,使用它才算结束。
写清单笔记是最好的一种使用方式,它逼着你思考: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你可以做到哪些?
开始的清单笔记总要写很多才能表达清楚。在不停的删减中,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越简练越有用,因为它经过了你的思考。
这是特训营给我的收获之二:经过思考的读书,才有意义。
我越来越觉得,读得越多,知道的越少,你只能一直读下去,因为知道自己无知比本身无知更好一些。
四、那些闪光书友,我看见成长的背后都是努力
罗振宇的2020年跨年知识演讲中有一个词让我印象深刻:人和人的连接。
与人的连接正在成为一个人人生财富的基本盘:与人连接的能力,是你自身能力的放大器。
“连接更强的书友,成为更牛的自己”是特训营的口号。在特训营,我看到了那些闪闪发光的书友,他们一度让我感到自卑。因为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太过于舒适,我没有追求和斗志,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他们热情、积极、主动,他们思维活跃、表达流畅、气场强大。他们或在职场纵横四海,或在自媒体如鱼得水。
但我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比我更努力。
在与他们的连接中,我的自卑在慢慢消解。我获得了每一次的行动力爆棚勋章、两次“闪光书友”称号。
这是特训营给我的收获之三:连接他人,做好自己,你能做到的,会比你想得到的更多。
这30天,我做到了30年来没有做到的事: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读书最多、交友最广,收获了读书和生活的方法论。
我相信,用余后30年来践行这些方法论,我的人生,也会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