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一词原先指的是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与“鲜货”相对应。也不知是从何时起,在互联网时代里成为了“快速、实用性质知识”的代名词。
咱们先从它的原意说起。像新鲜菌菇、竹笋之类的产品常包含有大量水份,口感虽是鲜美然而易腐败不易保存,此是“鲜货”。聪明的人通过晾晒、烘焙等种种方式,挤去了其中的水份,使其干燥、持久、易保存,与此同时亦别具了一番风味,此是“干货”。
可能是时代的原因吧。现如今人们的行为常带着强烈的功利性质,不知不觉之中把得失算的仔细(当然,我也是这个样子的)。总是希望做一件事情能很快见到成效,获得收益。
“干货文章”的出现,也正是迎合了大家的这种心态。“干货”这个词就暗示着“挤去了水份,满满的价值,阅读之后能很快得到利益”。如此一来大家自然对“干货”趋之若鹜,且不管是否能真正获得利益,先点进去看看再说。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人不才,疏于写作,至今在简书上所写不过20万字,而在这其中获赞最多的恰是一篇有关于面试的干货文。
然而“干货文”真的有用吗?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商榷。记忆中网络上流行过一句话,“道理懂的那么多,可还是过不好一生”。我觉得这用来形容人们和“干货文”之间的关系很恰当。
就拿我那篇被“点赞”最多的面试干货文而论,我在其中推荐大家写简历的时候不要漏掉像句号“。”,分号“;”之类的标点符号。
其实何止是简历呢?在写一切文章的时候都应当注意不要遗落下标点符号。且不论阅读的人是否有那个本领察觉到你的细心,不遗落标点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肯定是有长远利益的。
然而又有几个人能持之以恒地做到呢?别说别人了,我也不能呀。
由此可见,“干货文”并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至于像我这样的人对干货文趋之若鹜,可能也并不想获得实际的利益。只是在自欺欺人罢了。自甘堕落于无所事事中,为了安慰自己因此不安的心而去阅读一些“干货文”,读了之后产生一丝慰藉,然后由此继续无所事事。
道理不在于懂的多,而在于实际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