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所及,心有所思,似有所得,但不经意便消磨殆尽。年近不惑终于明白,终究还是要下笨功夫,故以每日输出的方式,记录和强化输入,暂名“行知录”。这是第3篇。
今天在得到听吴军的“谷歌方法论”,提到:10个90分也不如一个100分。你同意么?
吴军提到的例子有很多,比如:
一流工程师的收入是天价,而末流的免费给人工作;
绝大部分IT服务,比如各种APP不仅不能挣钱,而且还倒贴钱请人使用,但好的APP几年能挣上亿元;
电商、移动支付或者OTO服务,第二名永远无法拿到第一名的估值,第三名之后价值几乎为零;
半导体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第一名拿走了几乎全部利润;
任何专业人士,一等水平的收入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几倍到几十倍……
不得不承认,这是市场竞争中的残酷事实。背后的规律,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租金定律:
土地租金是土地使用者所支付的价格,它是由垄断性(稀缺性)来决定的,而不是取决于地主在上面做的投资和改良的成本。它的价格受限于租用者(农民)能够承担的价格。
这个理论,最初用来解释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要素的价格,比如土地等,后来逐步用来解释许多具有稀缺性的经济要素,比如厂房、设备、人力资源,等等。
到了信息时代,这个定律被赋予新的含义,即对比较优势进行定价。比如,同为中学老师,但张三比李四教的好,升学率高,那么张三的补课费就可以(应该)比同行高。
尤其是有了大众传媒以后,这种差别就更大了。比如,没有广播和电视时,梅兰芳固然是一流的艺术家,多数情况下只在京城演出,所以二流、三流的艺人也有吃饭的舞台。但有了电影和唱片后,大家都去听梅兰芳了。
所以,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运用到现在的社会,可以称为“势差理论”,即具备某一个方面的绝对优势后,可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比如,腾讯在社交上的绝对优势,让它可以进军各个领域,甚至在很多细分领域,“抄谁谁死”。
阿里凭借它在支付上的优势,毅然进军社交,虽然阻力很大,但也取得不俗的成绩。
不能不承认,这是个残酷的事实。甚至在吴军看来,这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原则:
世界上真正的老大是上帝
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它永远在那里,左右着现实世界。就像黄金地段的房子,任凭政策调整,稀缺性都不会改变,价格也不会便宜下来。
在吴军看来,这个理论应用到个人身上,就是:
如果不能做到比周围人明显高出一截,那么劳动都是免费的、不值钱的。
这在很多领域是个残酷的事实,但真的普遍适用么?在我的认知里,未必如此罢。
在相对单一的领域,这个理论是适用的,但在复杂的领域呢?尤其是涉及到系统内外产生许多联系的情况下呢?毕竟,我们身处复杂的场景,职场里要面对多维竞争,生活中要处理日常琐碎和各种关系。
我们通常也会看到,不管在企业还是在机关,单纯做技术或业务的人,在职务或待遇上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相反,那些既懂技术或业务,又懂协调或管理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更高的职务、更好的待遇。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从个人发展来看,既需要可以安身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向外拓展的管理才能。
100分固然重要,但多个90分也有其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