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作者将人分为表现型人格和进取型人格。
表现型人格: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进取型人格: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进取型人格”的成长速度比“表现型人格”快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令人开心的是,无论是表现型人格还是进取型人格,都是可以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表现型人格”想要变成“进取型人格”的最大障碍就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
我们会害怕表现不好,本质上源于我们不接纳“不够好的自己”。自己对自己没有认同感,于是把信心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之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又因为害怕犯错可能招致的批评和嘲笑,所以干脆就不去做,不去做就必然不会出错。
接下来的两个观念或许能帮助你解决“害怕表现不好”的问题。
区分“我”和“我的”
“我”≠我的”。
毫无理由地评价一个人,是无法做到的。我们之所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对方的行为、听到了对方的观点、感受到了对方的态度、见识到了对方的能力。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本质上是在说“我的”不足,而不是“我”不好。但我们常常错把别人对我们行为/观点/态度/能力的评价,当作人身攻击:
“你做的这个方案真是太烂了。”
“你这个想法太烂了。”
“你(的某个能力)这么烂,以后肯定做不好任何事。”
......
听到这些话,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马上反驳:“你才烂呢!”那就算成功掉坑里了。其实,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停下来思考:
TA觉得我的什么需要改进?
TA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TA的评价客观吗?是否对我有帮助?
如果有帮助,我接下来要怎么做?
成长就是“我的”不断升级的过程,而他人对“我的”的评价,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契机。进而,如果现在做得不好,那就大方地承认嘛:
我现在做得不好,不代表我将来就做不好,如果我将来竟然能做得很好,那就太棒了,不是吗?
从另一方面来看,别人评价本质上是对“我的”的评价,而“我的”是可以通过行动不断升级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是认为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就是我们自己。把那些“你很差劲”、“你不可能做好”都换成“你现在的能力不足”,接受现实,耐心积累,然后拿出实力打说这些话的人的脸。
能力的提升是获得认同感的正确途径
我们是社会动物,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感无可厚非。但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就会让我们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这也是“害怕表现不好”的根源。但现实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是会遇到困难,而且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
回避困难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进步的。“害怕表现不好”而不去做某件事,你的能力永远都无法得到提升,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和那些直面困难的人的差距必然越来越大,你也必然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并且,你现在回避的所有困难,未来都会变成更为棘手的问题,让你措手不及。
获得认同感更为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打磨一个技能,并且尽你所能做到最好。
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刻意练习,克服一个又一个技能提升的瓶颈,不断精进。当你做得足够好,你就能运用这个技能为自己带来收入,为社会带来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获得自我认同感,你会越来越有底气,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别人也会因为你展示出来的价值而对你有越来越多的认同。
你最终会惊喜地发现:我确实有力量,让这个有我的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而别人的认同,只不过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额外的收获罢了,没有那么重要。
总结
害怕表现不好,本质上源于我们不接纳“不够好的自己”。
当我们学会区分“我”和“我的”,我们就明白,“我”是好的,不够好的,是我的行为/观点/态度/能力,而成长就是“我的”不断升级的过程。
能力提升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和他人认同感的正确途径。
有一点需要反复强调。
意识层面的理解,并不能让你变得更好。我们只要想想自己曾经“听完讲座鸡血满满,第二天醒来该干嘛干嘛”的经历就知道了。
新的观念要在行动中内化,只有最终内化的正确观念,才能让你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