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有一个成功的秘诀——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也就是说一节好课其实是通过不断反复修改“磨”出来的。另外,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对照自己的备课和反思,感觉很是脸红,几乎全是在走形式,就为了应付所谓的检查:例如每周的教案写多少篇,反思写了多少行,是否写得工整详写;作业一周要批改多少次;听课多少节;学习笔记多少页……等等,其实这些根本不能体现我们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的价值。我们绝大多数老师的生命就是耗在了这些毫无用处的无效劳动上了。
现在新教育实施以来,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每一节课,我们都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备课,每节课结束以后,会想一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哪些地方学生存在疑问,下一节课我应该如何修改调整。我们六年级的小伙伴们回办公室后还经常说一说,议一议。当然,这些工作从来是不会有人来检查的,也无法进行检查,可是恰恰就是这些才是智慧所在,才是教学活动的精华所在。
总之,我们不能为了应付检查而去备课,只有为了孩子去“一日三思”,始终为了孩子去备课,才会实现真正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