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采铜老师的《精进》,节选并重组一些结构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用“精进”的方式来谈《精进》,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精进。
现如今,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这段话形象地诠释了当今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浪潮中缺乏耐性、专注力、学习力、意志力的表现,从三重脑的结构来讲,人的本能脑就是趋向于“放松安全、趋易避难”的选择,所以与其锻炼40分钟,不如在床上躺平刷手机。
所以在这样看似复杂的情形里,人们就愿意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里说: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有时候陪儿子写作业,字写得比较随意,他就说“差不多就行了,老师看得懂就行了,这样就可以了”,想想气不打一处来,真想拿着作业就往头上拍,但还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脑,深呼吸想想怎么办?于是便有了做游戏、搞激励、弄积分等不同的手段,当然这些也未必都多么科学或管用,但至少也比直接往头上拍来得有效多了,亲子关系也能更好一些,本身就是教无定法,不断尝试才能更加精进嘛。
这也正是当今这个比较快节奏的浮躁的生活,总是让我们“高开低走”,开局噼里啪啦打得不错,后面就慢慢没有声响,最后不了了之。所以很多人晒了两天朋友圈的步数就没有新进展了,买了一堆书来吸灰就是没拆过封皮,今天制定的锻炼计划明天就被冰淇淋毁了……
所以,凡事不需要追求完美,人就那么一点时间、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要追求完美,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能够做到完美。所以想要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的事情,用七八成的力量去完成,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儿,则能不做就不做。
简言之,用人生80%的精力去完成最重要的20%的事,然后再用这20%的事情产生的效应去带动那80%事件的发展和进步。此前我也讲过二八法则和“重要且紧急事件”处理,如下图。我们每天要花足够的时间去进行重要但不紧急、重要且紧急的事,特别是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尤其需要长期规划,例如:运动、健康、爱好、阅读、写作等等。对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可以委托他人去做,或者尽量减少这样的事情,对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儿,可以尽量不做,或者选择其他办法解决。
凡事不要追求完美,并不是让我们躺平或者做“差不多先生”,而要懂得取舍,把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完成20%的核心人生事件,而对待这20%的事情时,就需要将它们做到精细、极致,因为这20%的事件往往是带我们突破人生瓶颈的重要资源。随着专注时间与精力的不断积累,慢慢从缓慢起步期步入快速提升期,最后进入高原积淀期,这才是逐步精进的法则。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也不可能跑一天步就变成苗条淑女,我们需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就像前面《底层逻辑》读书笔记中所述,有的人看了一两本书,就想自己是不是大彻大悟了,是不是知识水平上升了一个等级了,这必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看了足够多的书,并通过主题阅读法、问题阅读法等不同的方法去强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做到有效的输出与回顾,才可能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今天的努力可能不会直接变成今天的能力,但是一段时间你的能力一定会提升,而你能力的提升未必可以直接给你带来成绩,但是能力的累积,未来一定可以给你带来成绩。这一切都是要忍受缓慢起步期的寂静与孤独,以及快速发展期的挑战与突破,才能使你突破“阈值”进入厚积薄发的持续发光发热阶段,否则你就只能依靠“吃老本、耍花枪、常卖弄”这些策略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这种外显的价值迟早都会退却光环或者落后于时代,只有不断精进、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精进自己呢?
从《精进》一书中,我主要提炼了以下几个模型和观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益处,我将它总结成一句话:以更高的格局、更优的视角,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更高的格局即看得深入,更优的视角即看得全面,更有价值的事情即收益更高,每天面对事情时都想着这句话,一定能帮助我们刻意练习,培养思维习惯,从而不断精进。
人生的四层格局:零度格局、一度格局、二度格局、三度格局。
零度格局“看不见”,随波逐流,盲目跟从,目中无人,即时行乐,损人不利己,行为毁三观,充满负能量,处处会埋怨,常常发牢骚……
一度格局“看自己”,精致的利己主义,追名逐利,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排斥他人,损人利己,充满欲望与需求,总是将自己排在第一位,缺少利他思维……
二度格局“看天地”,为理念而生,追求和捍卫真理,点燃希望与热情,并试图以自己的热情影响他人,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积极进取,敢于担当,勇于挑战,钻研业务,极具创造,追求善良与美德的幸福人生……
三度格局“看众生”,服务社会,坚持信仰,充满理想,乐于奉献,利人利己,追求双赢,专业扎实,品德优秀,努力为改变社会和造福他人为宗旨……
零度格局的人生充满幻象和噪声,时时处处被他人牵绊,始终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虚荣浮夸追名逐利,稍有不慎就内卷内耗甚至带来极大的心理疾病,对待家人、同事甚至自己都没有合理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中伤他人,制造混乱,最后损人不利己,得不偿失,两败俱伤。一度格局的人生似乎懂得谦让一些,分享一些,但更多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先自我后他人,先得后舍,不得不舍,看得见的名利可以为他所用,长远的看不见的收益却从未发现,时常彰显自己的优秀,显得他人的无能,试图以自我的标榜突显自己的地位,但是越显现什么越说明他缺少什么,这种人依旧活在别人的眼里,甚是痛苦。二度格局的人懂得追求善良与美德,能够利人利己,懂得分享与共生,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认真钻研自己的业务,提升自我的工作水平和综合能力,以追求自我发展为乐趣,不活在他人的眼里。三度格局的人更多看到社会的发展与人类需求,追求以自我的能力改善社会福祉,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追求真我与灵魂,这样的人生充满创造与奇迹,充满期待与激情,充满活力与希望。
以上是对四度格局的分析,也是自我对照与自省的参考坐标系。
有了更高的格局,还要有更优的视角,才能看透事情的始末、古今、未来,而看待事物的视角又需要结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分为“积极过去、消极过去、享乐主义、宿命论、未来视角”,我通过时间线和态度线将其分为“积极过去、消极过去、积极现在、消极现在、积极未来、消极未来”六个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积极回看,怀念过去,珍视情谊,怀旧感恩,但容易忽略当下,易失机遇。例如“好汉总提当年勇”。消极过去视角,总是消极回看,埋怨过去,保留伤痛,怨怼他人,无视当下,错失机遇。例如有的人总是说“要是当时,要不是,如果当初……”。积极现在视角,容易把握现在,积极面对,敢于挑战,乐于奉献,抓住机遇,充满热情。消极现在视角充满负面情绪,总是埋怨他人,遇事僵化思维,经常畏畏缩缩,还没开始便主动放弃,认可宿命论,认为凡事天注定,努力也没什么用,所以经常无能为力,痛苦忍受和顺从。积极未来视角总是充满期待,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创造机会,规划明天,投资自己,厚积薄发。消极未来视角则显得无望,绝望面对,害怕明天,充满担忧,恐惧未知,不抱希望,不求进步,只求平稳。
有了更高的格局,更优的视角,我们还需要注意取舍,找到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去做,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效益。生活中的事情除了上文所述的“重要且紧急、重要且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分类外,对于长远的人生,还可以分为“高收益且长半衰期、高收益短半衰期、低收益长半衰期、低收益短半衰期”的事。高收益就是能够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回报,半衰期原指放射性元素在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不同元素的半衰期不同,短的不到0.01秒,长的可达几亿年。在医药学里半衰期指药物在物体内的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往简单了说就是你“开心多久”?如果这件事长期能让你觉得“开心、有回报、有幸福感”,那就是长半衰期的事,如果这件事只是爽了那么一会儿,那就是短半衰期的事儿。所以,根据坐标系我们可以分成以下几个象限。
从图中不难发现,我们要尽量少做或者精选着做“高益短乐”的事,坚决不做“低益短乐”的事,要日常坚持去做“低益长乐”的事儿,积极去做“高益长乐”的事,而且人生的80%时间应该用来做“长乐”的事,少做“短乐”的事。《反脆弱》一书中介绍了“林迪效应”,就是指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一个生命体,现在的岁数每增加一天,那么余下的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天。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预示着剩下的寿命可能会更长,比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
结合前面讲到的“重要且紧急”的四类事件,我们可以养成“工作要快、生活要慢”的节奏,在完成常规性事务和简单的工作时,要求快求准,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积累事务,不要形成拖延症,因为它们会增加你的大脑负担,让你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其实这些事根本就不重要。同时我们要慢慢去感受与家人一起快乐玩耍的闲暇时光,慢慢欣赏艺术口而不是走马观花,慢慢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而不是草草了事,慢慢思考重大决策做到高格局、优视角、多方位,而不是拍脑袋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找到一些自己的爱好与乐于坚持的方向,我比较推荐周岭在《认知觉醒》里写的“早、冥、读、写、跑”五项,即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这也是我每天坚持的,但是我自我反思起来,早起还是不怎么做得到,我都是能够睡到自然醒最好,当然最晚也不过八九点而已。我一直坚持阅读、写作、跑步,我喜欢在跑步或跳绳的时候一边回想读过的书籍的主干,然后构思讲座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等,最后通过文档或PPT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也有助于发散思维,所以您可以读读《学习脑科学》、《效率脑科学》、《认知天性》等书,也说明了这些好习惯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讲到了“并行处理、隐含假设、把握现在、分解任务、突出特性、刻意练习”等方面的内容,只是前面所讲的这边内容,我更喜欢用图形化的结构呈现给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和参考,我想这篇读书笔记也有其应有的价值,当然这也是自省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