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读写。这不是个人的经验之谈,更是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的根本之所在;最近读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语文老师于晓冰的《用减法教语文》一书,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围绕“减负”的新时代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科学习的本质所在。
在此书中,他有一篇文章《坚持读书,坚持写作——语文学习的两大法宝》。在此,仅仅是借花献福摘录于下:“语文学习来说,简言之,就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坚持读书,一条坚持写作。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高效的方式,就是用思维将两者连接起来。”“我想说说除了引导学生就坚持阅读之外,我已经开始并准备坚持做下去的一个工作,那就是‘每日写作计划’。”
笔者身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身体力行地执行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一是带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内外真正读起来,不断地大量地读书。再就是进行每日写作,始终做到学生写要重于教师的讲的写作理念。尤其是作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自己不读书就已经是对职业的一种亵渎了,如果还不会写作甚至更不愿写,那简直就是一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罪过了,更不用说这样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生活中为学生的言传身教了。教育无处不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注重人的实践大于知识传授的人文学科,本应该更应该用身教来力行言传之知识,否则,语文学科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力量的知识,不能真正入人心的假知识。这或许也就是当下的语文学科花数量多的课时却取得如此小的成效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我们看到的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生活,就如用重拳打在空气里一样,如泥菩萨过河、肉包子打狗般的。所以,在笔者的语文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始终围绕“读书和写作”这个核心开展,用自己对阅读与写作的挚爱与身体力行,真正“爱我所爱”“心向往之”地带领学生在书籍和写作的海洋遨游。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文化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地熏染心灵与精神,用岁月的淘洗和浸润来滋养生命,如此坚持下去,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终将得以提升。
之所以如此要做“两个坚持”,绝不是因个人爱好而一时的心血来潮所为,而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的,也是从做真教育的初心而奔赴的:“事实上教育不该是轰轰烈烈的,而应该是润物无声的。只关注面子,而不关注里子的,不是真正的教育,那知识表演而已。”更是从学生的语文甚至是终身能力为目标的,说得再大一点是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基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样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才是真正“为人生”的“人本主义”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和学科学习,不仅是为学生当下的生活和人生增添色彩,也是为学生未来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做的必要准备。
在于老师的这篇文章中,着重提到了“为什么要写作”、“坚持写作的意义”和“计划实施的几点原则”。其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已然提到了“为中考”,这看似是依然没有脱离“应试”的窠臼,实在是从语文与人生的内在本质属性来说的,在其后第二个就写到的“为人生”。因为从初一到初三的时间的“读和写”的引领和坚持,学生读写能力在语文学科学习的改善与提升后,必然也能助“中考一臂之力”,这是无目的的目的或是“读写”人生岁月的阶段性副产品,这就是所谓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两者中,第一个是眼前的,是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第二个是长远的,更是语文学习“读写”的终极目的。在第二个“意义”上,于老师用宋代文学大师苏轼与欧阳修的文章来告诉我们写作“坚持”的必要:“无它术,惟勤读书而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欧阳修论作文”《东坡志林》)“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矣。”(苏轼《文说》)这里所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为之,自工”一句话道明了写作的所有秘诀所在:多读勤写,自己慢慢在读写中自悟,此乃写作的必经途径。如此而已,于老师在其后的“几点原则”中提到了“自愿报名”、“自由写作”、“持之以恒”。写作本是精神性创作,没有“自愿”与“自由”,精神就必然受桎梏,正如陈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与人写作之充分必要。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苦是人生之本,但是人来到世界是为了追求幸福与快乐的,正如誉为“太阳诗人”的俄国诗人巴尔蒙特写的“我来到世界是为了看看太阳”的那种自由与欣喜。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个人认为,主要是为了人的滋养与濡染心灵与精神的,其次才是为了知识或生存的。所以,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所在,那是基于人的灵魂(精神属性)而非生存(社会属性)的,因为精神的人而非社会的人才是人的本质。于是,语文学科,本质上是一门更倾向于务虚而非务实的学科,在物欲横流的俗世间,于人之灵魂,它无愧于一门真正“无用之大用”的学科。
“我作为老师能做什么呢?一个是成为一个榜样,我每天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只会比他们做得更多;另外一个就是我愿意成为一个平等的交流者,愿意给学生的习作提一点儿建设性的意见。”于老师如是说,是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也除此之外,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