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一本读书会的书单,一本我没有听说过的没有了解过的书,感谢一群有智慧的小伙伴,所以我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么优秀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最响,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依然能坚持着教育,创办学校,南开中学的创始人是张伯苓,整个的教育理念:
1,注重国际性——————英文
2,看世界各地图片,开启眼界————地理课
3,讲述各时期文学发展,选文都是文学精华————语文
4,注重灵性启发的有识之士——————教育的标准
5,老师们总会说些鼓励的话——————敲打的教育
6,侧重历史与现实发展——————人文地理
这些教育理念让我很震憾,特别是教育的标准,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标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现在的内卷,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将来能有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等等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没有培养孩子的好灵性,从个体的自由出发。
这本书还有一个点让我深刻的是,家教的培养和影响,这让我深刻思考,我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精神的影响,礼、仪、品等方面,这是我平时忽略掉的。
不过这本书重点不在这,整本书是我们中国近代史的历程,小伙伴们的看法:
A,对近代史有了另外一种认识,作者的求学路很震憾,反思我们对知识的认识,我们现在太安逸了,知识得来得太容易
B,这本书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作者对张学良、鲁迅等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作者的家庭教育,台湾的发展和建设,作者对文学史的推动
C,战场,还有文字(文化)战场,现在的舆论的影响力,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文化侵略,个人英雄主义的传播(比如007),现在对另一个民族的侵略和分解,从经济,文化,生活中。
D,文学的意义,格局,对政治的看法,书本中说到学潮泛滥时远离就好,真善美才是真正最值得追求
书里面有很多的语言对我都是一种鞭挞,比如说“世上的女子寻求知识时,现实的困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困境,但男女很难有完全的平等”。又想到几天朋友们聊起妈妈们的成长,在当下是什么在限制妈妈们的成长呢?作者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她父亲也对她说“由青年进入中年,在进修方面,竟十年蹉跎了,浑然不觉”,反思自己现在还有在学习吗,在进步吗,在成长吗???
幸运的是,我们有了这个小圈子,一群爱学习的伙伴,每次的读书相聚,我们就是在成长。希望我们一起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