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讲一个关于我高中同学X的真实故事。
高一的时候,因为特殊原因,我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宿舍,因此认识了从沿海来城镇读书的X。他个子高高瘦瘦的,长脸细眼,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成绩也不错,给人印象良好。
但不久,大家都发现X出门不带钱包,纵使带了钱包,也从来没见他掏出钱过。这倒不是没有机会花,而是每次他总有各种借口不花。比如大家打完球要买点东西一起喝,付款的时候X总是刚好走开,或者刚好没带钱包,屡试不爽。虽然是青涩少年,但大家也渐渐看出:X对钱这方面很在意,基本不舍得花。
因为在同个宿舍,我听过几次他母亲打电话过来,只言碎语中都是对用钱的叮嘱:“……千万别乱花钱……省一点是一点……”X不负嘱托,果然在金钱使用方面用到极致。一开始只是除了学校要交的钱其余都不花,后来甚至连要买的学习资料也想方设法借别人的,或者从其他渠道买来二手的。至于宿舍里的水电花费等公摊费用,X从来是据理力争,让自己出最少甚至不交。为此,宿舍里后来跟他交往的人只剩我一个,班里面的朋友也是寥寥无几。
后来X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再后来定居在一个二线城市。虽然联系少了,但听说,一直辛苦攒钱给他读书的父母,等他毕业后想搬过去一起住,却遭到了X的拒绝,理由是自己开销太大,负担不起。X的母亲气得住院,亲朋好友都出来数落X的不是,但X却振振有词:她从小天天教我别花钱,我现在做到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作为曾经的同学,目睹X在不花钱这条歪路上越走越远,却觉得父母要负担主要责任——小时候你不让孩子花钱,到老了还指望他们孝顺?
二
X这种例子虽然极端,但却不少见,许多父母含辛茹苦养大了孩子,却换不来他们后来的慷慨回报。为什么不舍得花钱的孩子不会孝顺?在我看来,结论虽然令许多人惊异,但其中的原因却不难理解。
不舍得花钱的孩子会重视物质利益。
本来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金钱本没有太多的看法,但父母经常告诉他金钱的重要,要省钱,不花钱。很快,孩子会对金钱另眼相看,变得格外爱惜。
对金钱的偏执,会影响到对物质的占有。在孩子的眼中,金钱包括物质的重要性慢慢超过其他,让他变成一个过于重视物质的人。简单的说,让孩子变得非常现实。
如同X,一开始他只是省钱,到后来对钱和物质非常看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母亲日复一日的叮嘱。
不舍得花钱的孩子会忽视人际关系。
当一个人将物质利益放在首位,那么一切阻碍到这方面的东西都是不允许的,其中自然包括了人际交往。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必然存在着人情往来,但重视物质利益的孩子是不允许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浪费的,自然不会支出,所以跟别人交往少。
另外,因为物质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机会大增,也会让周围的人对这些孩子侧目相看,敬而远之——毕竟,谁也不想跟一个太看重财物的人走近,免得不愉快。
X的例子正是如此,高中阶段,他的朋友已经很少。听说现在他平时基本没有任何应酬,跟人极少往来。
不舍得花钱的孩子不会孝顺父母。
一个人,如果太重视利益,忽视甚至漠视人际关系的,最终会忽视亲情,无视父母的需求。在这些人眼中,就算是亲人,是父母,也不能损害自己的利益。纵使是亲情、父母恩情,也不如财物的占有更重要。
前面的X最后变得那样子,不就是置父母恩情于财物之后吗?
三
我相信,作为X的父母,现在纵使儿子的成就再大,也是失败的。因为他们养大了孩子,却从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儿子。
从根本上来讲,一切的源头,都来自对金钱教育的忽视和失败。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中勤俭节约的传统深入人心,所以许多父母都僵化的教育孩子要“省钱”,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只会省钱,不会合理花钱,变得越来越现实,甚至不近人情。
所以,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方面,父母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建立合理的金钱观。千万别再一味要求孩子“省钱”,也不能任凭孩子无度的花钱,对金钱的态度必须是为我所用,该省的时候省,该花的时候花。让金钱成为改善我们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的一种实用工具。
另一方面,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现实中许多父母不给孩子零花钱,即使给了也限制他们使用,导致孩子从小就没有机会练习花钱,不会花钱。正确的做法是给他们一个存钱罐,定期给他们一定的零花钱,从小让他们自己管理。当然,父母可以在旁边建议和指导。要记住,实践才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总之,教会孩子如何花钱,他们将来才会舍得为你掏钱。
注:这几个月也收集了一些对我帮助很大的自媒体写作资料、育儿资料,想要的话请加微信:xzdz13,免费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