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一样流传甚广的北京俗语里,
还有这么一句:
“ 西五塔,东无塔。”
至于潭柘寺和北京城谁更早,历史学家们还存有争论。
但西城这五座塔,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想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得知道那会儿所说的东和西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所说的“城”,
是指传说中的 “八臂哪吒城” ,
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 “四九城儿”。
不包括老崇文、宣武所在的外城,
仅指内城,就是原东西城二环内的部分。
所以 “西五塔,东无塔” 中的“东、西”
也就是内城城墙围出的这么一片区域。
“西五塔,东无塔”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西城有五座塔,
而东城没有塔。
当然在外城和城郊,还有不少古塔。
这些留待以后慢慢整理吧。
今天先写写北京城的西五塔。
西五塔具体指的是:
庆寿寺双塔(已毁)
妙应寺白塔(白塔寺)
万松老人塔(砖塔)
永安寺白塔(北海白塔)
► 庆寿寺双塔 ◄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有一篇关于庆寿寺双塔的记载:
“ 西长安街双砖塔……
双塔地,元庆寿寺也。
今寺尚有海云、可庵二像,衣皆团龙鱼袋。
……
文皇初欲为姚少师建第,少师固辞,居庆寿,
后更‘大兴隆’名。”
聊聊数行便能读出庆寿寺的过往故事。
双塔寺即元代的庆寿寺,海云、可庵为元代高僧。
文皇说的便是明成祖朱棣,
姚少师即姚广孝,居住在庆寿寺内。
庆寿寺后于明代更名为大兴隆寺。
民国期间,寺院已所剩无几,仅存双塔。
建国初期由于拓宽长安街,庆寿寺双塔被尽数拆毁。
如今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一睹它的壮观风貌了。
只能从网上的老照片中依稀体会到双塔的模样。
两座塔均为密檐式实心砖塔,顶端矗立高高的塔刹。
九级而右,七级而左,建于金代。
双塔亦曾是 “燕京十景” 中的 “长安分塔”。
九层塔额曰:
“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
七层塔额曰:
“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
梁思成先生曾极力主张保护双塔,
并已手绘设计出将双塔寺改造为城内公园的图纸。
在梁先生的设想中,
双塔寺并不需要被拆除,而可以改建成供市民休闲的景观公园。
周围种满绿树,再安放一些长椅,
车辆可以从公园两侧依次通行。
既保护了文物,又美化了环境。
只可惜最终没能被采纳。
在梁先生心里,老北京的八臂哪吒城,
没了双塔,就像被抽掉两根骨头。
一声叹息为过往……
其实近些年北京市的市容改造,
都是按照梁先生当初的构想进行的。
比如口袋公园,和文物腾退中的祠堂、会馆等。
► 妙应寺白塔 ◄
按照年代来,该是妙应寺白塔了。
现在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是——白塔寺。
寺与其塔均建于元代,前后相差不到十年。
塔建成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名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
寺建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名为大圣寿万安寺。
由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阿尼哥主持修建,
明代改称妙应寺。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藏式喇嘛塔。
《帝京景物略》中曾这样描述白塔寺:
“凡塔级级筍立,白塔巍然蹲也。
三异相,二异色。
下廉以栏,为莲九品相:
其白垩色,非石也,今垩有剥而白无减;
铜盖上顶,一小铜塔也,盖铜色青绿矣,顶灿然黃黃。”
白塔寺的塔身造型是真的美,
尖顶、圆肚、收腰,且通体洁白。
现如今公交车站和旁边儿的药店都以白塔寺命名,
它边儿上的胡同儿也叫白塔寺夹道儿。
小时候儿寺已不存,
山门的位置是白塔寺百货商场。
1997年时拆除了商场,重修了寺内建筑。
塔中原本供奉的众多佛像都置于殿中展览。
特别喜欢站在这里看白塔,
每次遛弯儿都忍不住拍下它。
去年和前年的国庆节夜晚,都来了白塔寺。
周身亮了灯,盈盈无暇。
可以想见元朝时期,
它是多么雄伟而巨大的地标啊。
它的白天与黑夜,
一眼北京,一眼千年。
► 万松老人塔 ◄
第四塔便是万松老人塔了,坐落在西四砖塔胡同儿口儿。
砖塔胡同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是北京市内仅存的一座金元时期的砖制佛塔,
塔内安葬着金末元初佛教高僧行秀(自称万松野老)。
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曾是他的弟子。
行秀圆寂后,耶律楚材为纪念其师而修建此塔。
该塔为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层。
清晚期和民国都曾重修。
1986年,文物部门在维修时,
发现外层塔里竟然还有一座砖塔。
包在里面的为元代时的塔,
现在看到的塔就是乾隆重修时的九层塔。
读《帝京景物略》,对万松老人塔描写如下:
“今乾石桥(现在甘石桥)之北,有砖甃七级,
高丈五尺,不尖而平,
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 ,
无问塔中僧者。
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
二百年不见香灯矣。”
1927年,京兆尹李垣因图利乱卖官产旗产,
决定出卖万松老人塔。
时任民国交通总长的叶恭绰、邓守瑕等人经多次交涉将此塔购入,
但仅允许留出万松老人塔四周的一小块地方。
为保护该塔,叶恭绰等人组成了“万松精舍”,
并将原来占用塔院的一家羊肉店出资迁出,
然后修建围墙,新建门楼,
并且在门额上亲笔书写“元万松老人塔”。
儿时曾无数次经过,
却一直不知道这座深锁的院门中是怎样的存在。
现如今万松老人塔得到了很好的拆违与保护,
并在此开设了“正阳书局”。
我们与万松老人塔的初遇正是北京的初春,
阳光正明,花开正好。
塔底放着几个空花盆儿,成了小猫的窝。
看它们在这里睡的安逸而踏实,
日子真是美好。
► 永安寺白塔 ◄
西五塔中的最后一塔,是永安寺的白塔。
它是现今北海公园里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建于清顺治八年。
当年重建琼华岛上倒塌的广寒殿,
按照前寺后塔的原则在白塔脚下又修建了永安寺。
这以后,北海内湖光塔影,相映成趣。
无论春夏和秋冬,
每一季都有各自的美丽。
北海的白塔也是藏式喇嘛塔,
是密宗佛教里佛的化身和象征。
北海公园因为这座白塔变得更加柔美,
而白塔也成为了北海公园的代名词。
打小儿都会唱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
更是将巍然不动的白塔和一波三折的湖面定格为经典。
每个角度都百看不厌。
景山的万春亭,
是可以同时欣赏到北海白塔和妙应寺白塔的绝佳位置。
整理西五塔照片的时候,觉得遗憾的地方还有不少。
以后再去拍,争取为它们多留下些影相。
参考书目:
1、《帝京景物略》,<明> 刘侗,于奕正 著
2、《晨钟暮鼓》,张克群 著
3、《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