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常说的“西五塔,东无塔”,究竟指的是哪些塔?

就像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一样流传甚广的北京俗语里,

还有这么一句:

“ 西五塔,东无塔。

至于潭柘寺和北京城谁更早,历史学家们还存有争论。

但西城这五座塔,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想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得知道那会儿所说的西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所说的“城”,

是指传说中的 “八臂哪吒城” ,

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 “四九城儿”。

不包括老崇文、宣武所在的外城,

仅指内城,就是原东西城二环内的部分。

所以 “西五塔,东无塔” 中的“东、西”

也就是内城城墙围出的这么一片区域。

“西五塔,东无塔”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西城有五座塔,

而东城没有塔。

当然在外城和城郊,还有不少古塔。

这些留待以后慢慢整理吧。

今天先写写北京城的西五塔。

西五塔具体指的是:

庆寿寺双塔(已毁)

妙应寺白塔(白塔寺)

万松老人塔(砖塔)

永安寺白塔(北海白塔)

► 庆寿寺双塔 ◄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有一篇关于庆寿寺双塔的记载:

“ 西长安街双砖塔……

双塔地,元庆寿寺也。

今寺尚有海云、可庵二像,衣皆团龙鱼袋。

……

文皇初欲为姚少师建第,少师固辞,居庆寿,

后更‘大兴隆’名。”

聊聊数行便能读出庆寿寺的过往故事。

双塔寺即元代的庆寿寺,海云、可庵为元代高僧。

文皇说的便是明成祖朱棣,

姚少师即姚广孝,居住在庆寿寺内。

庆寿寺后于明代更名为大兴隆寺。

民国期间,寺院已所剩无几,仅存双塔。

建国初期由于拓宽长安街,庆寿寺双塔被尽数拆毁。

如今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一睹它的壮观风貌了。

只能从网上的老照片中依稀体会到双塔的模样。

两座塔均为密檐式实心砖塔,顶端矗立高高的塔刹。

九级而右,七级而左,建于金代。

双塔亦曾是 “燕京十景” 中的 “长安分塔”。

九层塔额曰:

“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

七层塔额曰:

“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

梁思成先生曾极力主张保护双塔,

并已手绘设计出将双塔寺改造为城内公园的图纸。

在梁先生的设想中,

双塔寺并不需要被拆除,而可以改建成供市民休闲的景观公园。

周围种满绿树,再安放一些长椅,

车辆可以从公园两侧依次通行。

既保护了文物,又美化了环境。

只可惜最终没能被采纳。

在梁先生心里,老北京的八臂哪吒城,

没了双塔,就像被抽掉两根骨头。

一声叹息为过往……

其实近些年北京市的市容改造,

都是按照梁先生当初的构想进行的。

比如口袋公园,和文物腾退中的祠堂、会馆等。

► 妙应寺白塔 ◄

按照年代来,该是妙应寺白塔了。

现在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是——白塔寺。

寺与其塔均建于元代,前后相差不到十年。

塔建成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名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

寺建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名为大圣寿万安寺。

由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阿尼哥主持修建,

明代改称妙应寺。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藏式喇嘛塔。

《帝京景物略》中曾这样描述白塔寺:

“凡塔级级筍立,白塔巍然蹲也。

三异相,二异色。

下廉以栏,为莲九品相:

其白垩色,非石也,今垩有剥而白无减;

铜盖上顶,一小铜塔也,盖铜色青绿矣,顶灿然黃黃。”

白塔寺的塔身造型是真的美,

尖顶、圆肚、收腰,且通体洁白。

现如今公交车站和旁边儿的药店都以白塔寺命名,

它边儿上的胡同儿也叫白塔寺夹道儿。

小时候儿寺已不存,

山门的位置是白塔寺百货商场。

1997年时拆除了商场,重修了寺内建筑。

塔中原本供奉的众多佛像都置于殿中展览。

特别喜欢站在这里看白塔,

每次遛弯儿都忍不住拍下它。

去年和前年的国庆节夜晚,都来了白塔寺。

周身亮了灯,盈盈无暇。

可以想见元朝时期,

它是多么雄伟而巨大的地标啊。

它的白天与黑夜,

一眼北京,一眼千年。

► 万松老人塔 ◄

第四塔便是万松老人塔了,坐落在西四砖塔胡同儿口儿。

砖塔胡同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是北京市内仅存的一座金元时期的砖制佛塔,

塔内安葬着金末元初佛教高僧行秀(自称万松野老)。

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曾是他的弟子。

行秀圆寂后,耶律楚材为纪念其师而修建此塔。

该塔为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层。

清晚期和民国都曾重修。

1986年,文物部门在维修时,

发现外层塔里竟然还有一座砖塔。

包在里面的为元代时的塔,

现在看到的塔就是乾隆重修时的九层塔。

读《帝京景物略》,对万松老人塔描写如下:

“今乾石桥(现在甘石桥)之北,有砖甃七级,

高丈五尺,不尖而平,

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 ,

无问塔中僧者。

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

二百年不见香灯矣。”

1927年,京兆尹李垣因图利乱卖官产旗产,

决定出卖万松老人塔。

时任民国交通总长的叶恭绰、邓守瑕等人经多次交涉将此塔购入,

但仅允许留出万松老人塔四周的一小块地方。

为保护该塔,叶恭绰等人组成了“万松精舍”,

并将原来占用塔院的一家羊肉店出资迁出,

然后修建围墙,新建门楼,

并且在门额上亲笔书写“元万松老人塔”。

儿时曾无数次经过,

却一直不知道这座深锁的院门中是怎样的存在。

现如今万松老人塔得到了很好的拆违与保护,

并在此开设了“正阳书局”。

我们与万松老人塔的初遇正是北京的初春,

阳光正明,花开正好。

塔底放着几个空花盆儿,成了小猫的窝。

看它们在这里睡的安逸而踏实,

日子真是美好。

► 永安寺白塔 ◄

西五塔中的最后一塔,是永安寺的白塔。

它是现今北海公园里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建于清顺治八年。

当年重建琼华岛上倒塌的广寒殿,

按照前寺后塔的原则在白塔脚下又修建了永安寺。

这以后,北海内湖光塔影,相映成趣。

无论春夏和秋冬,

每一季都有各自的美丽。

北海的白塔也是藏式喇嘛塔,

是密宗佛教里佛的化身和象征。

北海公园因为这座白塔变得更加柔美,

而白塔也成为了北海公园的代名词。

打小儿都会唱的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

更是将巍然不动的白塔和一波三折的湖面定格为经典。

每个角度都百看不厌。

景山的万春亭,

是可以同时欣赏到北海白塔和妙应寺白塔的绝佳位置。

整理西五塔照片的时候,觉得遗憾的地方还有不少。

以后再去拍,争取为它们多留下些影相。

参考书目:

1、《帝京景物略》,<明> 刘侗,于奕正 著

2、《晨钟暮鼓》,张克群 著

3、《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