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周恩来传》,读到一个令我豁然开朗的故事。
令我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这些名言警句,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总理接触《新青年》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想到人们的改变本身,就是螺旋式上升的。
并不像我们以为的,总理一发现《新青年》就奉为圭臬。
最开始在南开,他并没有怎么注意,哪怕买来后,也只是“随看随忘”。
后来去日本留学,朋友送给他一本,他虽然很喜欢,但后来也放下去忙别的事情了。
直到当他处于极端苦闷的时候,他再拿起《新青年》,完全读进去之后,才被强烈的吸引,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开始一连几天爱不释手地阅读,才真正读懂了其中思想。
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恰好也有类似的体会。
早几年之前,我就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有人推荐《福格行为模型》。
我去搜了下,发现评分也不是特别高。
想着不就是培养习惯嘛,我也看了很多书了。
后来放进微信读书的书架,也只是草草翻了翻,并未深读。
直到去年,当我想要系统地减肥,培养早睡早起和规律锻炼的习惯,我一时兴起想看看这本书。
结果便一发不可收。
我完全按照福格行为模型的流程,先是短时间内将我的作息,从原先半夜一两点,早上八九点,调整到了稳定十一点半睡,7点起。
接着我设计行为的技能得到提升后,我开始培养锻炼的习惯、健康饮食的习惯和阅读写作的习惯。
这些习惯培养之顺畅,超乎我的想象。
至此,我彻底为之折服。
甚至后面还开始线上拆书分享《福格行为模型》,希望把这么好的方法广而告之。
总理三读《新青年》而拜服的心情,我完全能够体会。
这也让我以后看书能更加放平心态。
读了很多书,不必着急为何不能马上改变生活。
知识需要沉淀,阅历需要积累,改变也是螺旋式的。
人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你读过的每一个文字,也会如暗夜里的花蕾,终会在某个旭日东升之时,迎着曙光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