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介绍的,这一时期鲁国更多地采取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并用的模式来缓冲外部压力。对于齐、莒、邾这三大与鲁国始终存在领土争端的外部威胁,即便有盟主和诸姬支持,也不可能与之同时为敌。所以 “平阴之役” 后出于安抚齐国的目的,将 “汶阳之田” 归还给鲁国的话题似乎从来就没有进入过议事日程。由于鲁国刚刚从邾国获得漷水以北的大量土地,因此鲁、邾冲突已经完全无法避免。出于战略考虑,必须想办法先稳住北面的齐国和东面的莒国,而将主要精力放在针对南面咬牙切齿、急于报复的邾国身上。
1、鲁、莒向之盟
由于伐齐之后的 “督扬之盟” 中主要强调的理念是 “大勿侵小”,所以如果邾人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主动袭击鲁国,那么似乎还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所以鲁人只得暂时忍受住邾人的骚扰,先解决与齐、莒的关系问题: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左传.襄公二十年)
按照《传》文的解释,此次会盟是基于 “督扬之盟故也”,也即根据盟主晋国的安排要求鲁、莒两国结盟,同时也就意味着鲁国必须承认之前陆续被蚕食的东部边境上郓、鄫、向等地正式归属于莒国。出于盟主的要求以及防备南方邾国的需求,这一策略性的结盟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属必要。
如图, 之前鲁国东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郓、向、鄫等地都已经成为莒国领土。
2、“澶渊之盟” 与叔老聘齐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解决与齐国的关系了,于是在晋国的率领下,包括齐国在内的诸侯国于当年(前553)夏天在澶渊举行盟誓:
……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左传.襄公二十年)
注意这年夏季诸侯间的 “澶渊之盟” 与上一年(前554)冬天晋、齐停战的 “大隧之盟” 内容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大隧之盟” 相当于齐国向晋国承认战败的求和之会,其盟约内容应包括齐国向晋国承诺割地赔款的战败条约。由于齐国作为前盟主,也是北方除了晋国以外主要的大国,所以不肯向参战的其他诸侯投降,因此 “大隧之盟” 仅限于晋、齐两国之间。
而 “澶渊之盟” 则由晋国主导的北方所有主要诸侯国集体参与,其盟约内容则规定了所有北方诸侯国之间未来的行为准则,包括诸侯对盟主的贡赋细则以及军事义务等等。从时间上来看该盟约应当是对上一年初 “督扬之盟” 的 “寻盟”,也即重申所谓 “大毋侵小” 的基本理念。
基于齐国与诸侯之间达成集体和解的这个背景,鲁国随即在会后的当年秋天,派出大行人叔老(子叔齐子)前往齐国聘问。此为叔老担任大行人以来首次出访齐国,所以《传》文记载说 “齐子初聘于齐”,并指出此为基于澶渊之盟而特意在会后进行的聘问,符合 “周礼” 规定的外交礼仪。
当初叔孙豹早年流亡齐国的时候,曾娶于上卿国氏并与国姜育有两个儿子孟丙、仲壬。后来叔孙豹被召回鲁国之时(前575),出于避嫌的考虑曾经长期将内帑留在齐国,预计此时才将两个嫡子从齐国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