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实习离开之前,同事问过我一个问题,原意大致是:
为什么一定要现在去旅行呢,以后不可以吗?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心态就不一样了”这是我当时的回答,肯定的语气,没有一丝停顿。
去北京早已是实习之前的决定,只是差了一张车票和一个确切的出发日程。
实习结束那一晚,我买了1月去北京的车票。
然后把自己关在小黑屋,没日没夜地写论文,必须赶在春运前去旅行,又要在交初稿之前完成论文。
一切仿佛在计划之中,但是需要我跟时间赛跑。
我把这段刚刚逝去的日子归结为:写论文的时光。
附上一段我当时在备忘录上记录的文字:
“以后会不会怀念这段一心一意写论文的时光啊,当别人深夜都在朋友圈里抱怨加班、抱怨上司变态压榨的时候,我却在出租房里穿着羽绒服,短裤,邋邋遢遢,地上堆满杂物,然后听着窗外雨声嘀嗒,感受此间键盘上的划动。”
当然最后它也没有辜负我的努力,论文初稿在预期前完成了,有了余闲去做其它事情。
并且,眼睛右眼也在论文完成的最后一天发炎了。
红得像兔子。
02.
去年九月是我最忙乱的一个月,每一天似乎都在和时间赛跑。
现在想起来,我都有点感叹自己当时怎么能够那么不动声色地前进着。
除了上课下课,每天睡觉之前打开实习招聘的APP,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对比筛选。然后白天挪时间做简历,投简历,再不停地面试,不停地犹豫和做选择。
因为我们学校离广州市区很远,我要挤时间坐一个多钟的车去面试,又要在暮色弥漫之前赶回学校。这大概只有学校交通不便的孩子才能体会到的苦。
与此同时还要找房子,看房子,学校离广州市区太远,一旦实习也没办法当天来回。所以这是学校交通不便孩子们的第二苦。
九月广州暑气未消,一不小心就汗流浃背,也常常在回校的车上昏沉睡去。那段日子真的很忙很累,还要再花时间调整心态接受面试被拒或者被录用后犹豫纠结的心态。
但是我有自己的计划和小私心。
按照学校课程的安排,我们专业的学生在12月结束全部课程就会陆陆续续开始出去找实习。
但是我提前实习,想为自己争取一点时间,在工作之前腾出一些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于我而言,在喜欢的事情上,很多等待和冗长都是心甘情愿的、隐忍的。
后来12月份私下有同学问我一些关于对职场的憧憬和担忧,关于找房子的种种疑虑,那些问题几乎和3个月前我独自面对的一模一样。
只不过当时我没有前事之师,所有事情只能靠自己摸索、探解,再一步一步解决。
当然这中间也吃过亏。
所以当那个准备入职和找房子的同学问我的那些问题的时候,我边回答她边感慨着时间真快,也终于在别人开始找实习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实习,可以无所挂碍地出发了。
我始终觉得,旅行这件事对我的改变很大。它给了我独自面对未知和依靠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也让我在很多事情上有了勇气和动力。
当然旅行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只是我希望每个人能找到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慢慢坚持、深化下去,而它回馈你的,会随着时间印出惊喜。
03.
所以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在去北京的动车上了。
出发前的小紧张和小期待从来不会因为旅行次数的增多而免疫,因为无论在哪一座城市,都会遇到不重复的光景。
而接下来没有工作和微信的轮流轰炸,没有上课和点名的麻烦,暂时没有论文的牵绊。
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用他们的理解成全我的自由。
特别是当我妈说出“如果时间不够,赶不回来过年也没关系,更不用担心会被一些长辈误会”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弥漫前所未有的感动。
因为在老家这种很重视过年过节,注重传统和仪式的小地方,能从妈妈这样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主妇中说出这样开明的话。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意外。
在一些骨子保守的长辈和外人眼里会认为,这个人居然为了旅行没有回家过年。荒谬。
他们对你的理解和宽容,无法像父母那样更往心里去。
但是成年之后我爸爸妈妈对我做的事情一直都是支持和理解的声音,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会适时给我经验和引导,他们不曾涉足过的领域,除了相信我会做得好之外,更不会随便插手和阻挠。
虽然我不曾开口,但是妈妈知道我想去很多地方,想去拉萨、想走完北上广、想在工作之前走遍很多地方。
但是又因为时间有限,难两全。
后来当我妈经常没事给我发微信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未免有点自私。
我是她的心上牵挂,也是她微信里为数不多而且很少找她聊天的好友之一,所以不应该只把眼光放在自己和自己追逐的事情身上,而要看到自由背后家人为成全我而作出的理解。
所以最后把这个假期想去全国到处走走的决定,改为只去心心念念的北京。
但无论如何,
北京,我终于要来了!
如果觉得不错的话就点个喜欢和关注吧。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