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飞驰。窗外茫茫雪原的景色渐渐远离视野,我又离开家远行了。下意识地掏出手机,这个光滑的白色的物件,又让我消磨了一个春节时光。
该死。十天前返回家乡的时候,我告诫自己,不要总拿出手机,不要跳入那无尽的信息之海,要多留些时间给身边的人。
我失败了。我现在会对春晚之后的新闻很了解…小彩旗转了四个小时、魔术穿帮、华谊年会等等。
阳光洒在家里的客厅。时光缓慢。外面的鞭炮声点缀着节日。我舒服地倚在沙发上,端着手机,看新闻,刷微信,看知乎日报,浏览各式电子书城,下载免费书籍,按惯例,浏览数页后束之高阁。此时母亲在厨房里准备美食,侄子无聊地在地上打滚儿,和想象中的小怪兽打斗,孤独而又安静。我厌倦地把手机丢到一边,把小侄子抱在怀里,像一个长者一样说教,寒假作业完成了么?期末考试怎么样?
这样的谈话无法继续。小侄子对此不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讨论寒假作业,简直是在动画片中插播了广告。看在我他乡而归的面子上,小侄子耐着性子敷衍了这两个极度无趣又略显粗鲁的问题。我想了想,放下他。缩着脖子溜向厨房,试图去和母亲亲近一下,在厨房搭把手,我想,这总比玩手机强吧。可是母亲及时制止了我准备打下手的行动。“去沙发那儿歇会儿吧。折腾那么久,累。”
我又从厨房里晃悠出来,三两步间,又偶遇我的手机。绿色的荧光在手机顶端闪烁,提示我,一个神秘的消息正在等待我查看。我用余光看到了荧光,它撩拨着心弦,让我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虽然,我知道,很可能只是一个无聊的通知,或者是一个微信的新消息,某日报的更新通知,某云阅读的推送广告,诸如此类。
在这些小器物面前,软弱的我,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我不是一个反对科技进步的人。科技进步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生活品质。但是,有的时候,我悲观地认为,对于手机的重度依赖,可以毁掉我的生活。我今天所写的文字,只代表自己。我不了解别人,不了解别人是否有对手机的重度依赖。
我时常不经意拿起手机,解锁,滑动手机屏幕,关掉,没过几分钟又解锁……虽对此厌恶至极却无能为力。至于那些无聊的信息推送,某日报,科技新闻,社交软件,偶尔怒删,可没过多久,便又重新安装,如走火入魔。
在回家过年之前,我告诫自己,要放下手机,多和家人进行“交谈”。没错,说话时不仅要用嘴巴,还要要用眼睛,用愉悦的表情,放松的肢体语言。可是,我没能做到。
说真的,有一点沮丧。我应该在小侄子打怪兽的时候,变成一只小怪兽,和他一起翻;应该在他无所事事的时候,拿起故事书,给他读一些故事,我应该耐心地听他讲学校里的故事,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以长辈的口吻问他寒假作业的事情。我也应该耐心地坐在母亲身边,哪怕我已经没有能力进行一场深入细致的谈话,至少可以陪老人聊聊家长里短。
该死,我都没做到。
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改变了我们的一切。读书,交友,沟通,娱乐。不能否认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自由度,给了生活更多可能性,但是,这家伙让时间碎片化(据说微博这种东西都是让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是我使用的方法不对么?),所以,削弱了专注度;大量、长期阅读碎片化的信息让人形成很快就会得到结论的心理暗示,在140字之后,如果还没看到结论,便失去耐心。这让人浮躁。短小的信息也带来偏见、误解。我可以通过互联网知道太多信息,好的,坏的,令人振奋的,让人好奇的,却很少遇到直接和自己有关的,这些乱糟糟的东西没那么容易被忘掉,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随机地跳出来,扰乱思绪。当然,这些信息也不会让我变成一个“”聊天”的人,我所做的无非是复制那些新鲜事。深入的聊天需要专注,需要耐心,需要思辨,而这正是日渐枯萎的能力。手机在手,我似乎知道了一切,却常常陷入迷惑。
手机是好的,一定是我用错了。我无法给出正确使用的建议。我已经厌倦它对时间的侵占,遂决定把qq删掉,因为有微信已经足够;把某阅读软件删掉,顺便删掉那些根本不会去阅读的电子书,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等。(我热爱这种历史书,但是永远不要尝试用看电子版的史记等,没法看的。)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在手机上看。卸载微博,人人,于我来说,它们简直糟透了。把各种软件通知关闭掉,让那个小绿灯少闪些。
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等我赢了之后,再来汇报感受。
于返宁G1212次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