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在面对一个需求时,经常会使用5Why法,其含义很简单,就是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发现问题的本质。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案例非常好地描述了这一点:
当你的客户说想要一台打孔机,你会吭哧吭哧去设计一台打孔机吗?最好的做法是:你要向下追问,客户为什么要打孔机?是为了在墙上打一个孔;为什么需要打一孔呢?是为了挂一幅画;为什么挂一幅画?是为了显示自己更有格调;为什么要显示自己的格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经过这么一番追问,我们才找出了客户的真实底层需求是虚荣心。
第一次听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感到醍醐灌顶,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确是需要学会去挖出客户的底层需求,这样才能从更深的维度上设计出更加契合需求的产品。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它能让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需求,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无法指导行动!
依然以上述案例为例,当客户会过来说要一台打孔机时,说明我们自身可能是一家五金店铺,从思维上我们当然可以一直追问到客户的底层需求是虚荣心,可是然后呢?把五金店关掉,转型去做装修?这当然不大可能,那我们怎么平衡这样的情况呢?
这里就引出“意义边界”这个概念,在《有限和无限的游戏》这本书中,作者詹姆斯.卡斯提出来人类的游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有明确的边界、有开始有结束,比如下棋、战争;无限游戏没有边界,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把游戏持续下去,比如经营一家企业、度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意义随时在发生变化,永远有更多想象可能。深入思考一步,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有限游戏吗?其实所有的有限游戏都是人为限制的结果,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无限游戏组成的,那为什么人们要自己设置出游戏边界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边界,人就无法行动。
意义边界就是在纷杂的世界中,设立的一个边界,它的价值在于将所有的无限游戏切割成一个个的能让我们行动的有限游戏。
举两个例子,来更好地体现:
首先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其实就是因为他犯了几个错误:首先哥伦布数学太差了,他计算出来的地球周长只有地球实际周长的1/8;其次,哥伦布的目标本来就是错的,他想去的是遍地黄金的印度,但实际上却到了一片荒原的美洲。
所以在他率领船队出发的时候,他的目标也是错的,假设也是错的,动机也谈不上多高尚,他是被自己假想的那一套错误的意义封闭在一个小世界里的。但问题是,只有他这样封闭一下,被动划定这样的一个意义边界,他才有勇气去行动,如果他知道地球周长是他计算的8倍,知道自己去到的地方是一片荒原的美洲,那他就不会出发了。
再说如果你特别喜欢思考人生,那你能得到最准确的认知是什么?其实就是人这一生一定是会死的,如果你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带着这样的认知,你意识到不管你怎么努力,不管你过怎样的生活,最后都会死,也是一场空,那你还会努力吗?如果你真这样想,这就是典型的抑郁症的表现。
说到这里,我们就有一个结论:认知能力或思维深度不够,这并不是灾难,真正的灾难是你无法屏蔽铺天盖地的大世界的复杂性,而最终陷入了无法行动的境地,而这时候如果你为自己划定一个意义边界,比如我努力就是为了赚更多钱,我甚至不知道赚了钱要干嘛,但我知道我想要更多钱,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就能帮助你屏蔽掉这些复杂性的灾难,带来行动的可能。
这篇思考总结的题材主要来源于罗辑思维最新一期的节目,这个观点之所以让我如此感受深刻也跟我最近的经历有关。最近我一直想要离开所在的公司,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对公司的长期前景并不看好,公司存在许多致命的问题,而我的话语权和能力也极其有限,无法在公司整体这个层面做出太多贡献,这让我在我的专业IT领域也有点不知所措,让我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说明我的思考方式并不局限在我的岗位上,而是从全局出发,但也的确影响了我具体行动的能力,让我丧失了行动的动力。如果我将意义边界划定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就是建设好公司的信息化系统,首先是我解决了无法行动的问题,其次,未来随着事情的推进,未必我们的成绩不会给公司带来新的可能。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人生中会遇到许多,我们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暂时无法解决掉,但并不等于整件事情失去了希望,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划定意义边界,并在这个边界中用行动去延续这个无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