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班的门钥匙都是谁来掌管呢?我想大部分应该跟我一样,找离家近又负责任的学生吧。
最近的一年,我在支教的学校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拿钥匙的两个学生都是原来指定的,已经在这个“岗位”干了四年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肯定是不会换掉的。
其中一个是经常考第一的王茹,她的家就在出校门往西第二家。另外一个是郑舒豪,家住学校前面的小区,而且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班,关门关窗、关电扇或暖气,最后锁门,是最负责任的男生。平时星期天、节假日,遇到学校施工或别的事,都可以随时通知他们来开门。
但是,他们两个早上到班的时间不够早,这可能与以前老师的要求有关。记得去年刚开学时,我经常为班级值日而发愁。别的班早就进班早读了,我们那儿还在扫地。
后来,一次次地要求值日生早到,并且亲自与学生一起扫地,学生逐渐养成了习惯,终于能够在别班之前扫完地了。但有时候,还会出现值日生在外面等两个拿钥匙的同学的现象,我就想再增加一个学生拿钥匙。
但我从来没想过的是——全班学生都配一把钥匙。
而朱小四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朱老师的班级管理故事:《我把班级当作家》。在朱老师的班级,每个孩子都会配有一把班门钥匙。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仅考虑他们的现在,而且还要考虑他们的未来。而学生也会把班级当成家,因为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班门钥匙就是证明。
朱老师的班会课:《沟通从心开始》。
朱老师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
微笑是你的标签,酒窝是你的勋章
有一学期开学恰逢我做手术,一个实习的女大学生陈老师代我的语文课。半个月后我才去上班。某天我翻开一个学生的日记,竟然发现她写道:“我们的新语文老师好丑啊!一进教室就板着脸,我觉得她一点儿也不好看。开学教我们的陈老师才好看呢!她教的东西我也不爱听,不像陈老师活泼青春,懂我们……”
那年我刚送走了一个毕业班,这个班考入优质高中的人数打破县城单班历史记录。听惯了学生、家长、同事、领导说工作认真、教法独到、深受学生欢迎的我,当时是怎样的一个体验?对,就是阿长给鲁迅买来“三哼经”,“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我把自己和陈老师比对了一下:她刚走上讲台,我在讲台上耕耘了10多年;她对教材不熟,我把换了几次的教材弄得门清儿;她甚至不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也不懂什么叫“有效课堂”,我每年都写下几万字的教学随笔……可有学生不喜欢你,她觉得你面目可憎,而你还洋洋自得……
就在那年,我决定用18岁初入职场的心态,重新出发。
我开始频繁地出门学习:上海、武汉、郑州、信阳……我更新了读书的内容:班主任专业报刊、名师著作……在不停地行走和思考中,我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培育变陪伴
我以前的座右铭是“桃李满天下”,现在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当老师是我自主的选择,种得桃李满园是我职业的追求。园丁的心态造就了我园丁的行为——每天早出晚归,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有个三病两痛,我又是督促家长又是关心学生,比自己家人生病还殷勤。有一年中考前,为了给学生补充营养,我在家批量煮茶叶蛋和做皮蛋……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许多孩子物质上匮乏,得到的关爱也不多,老师给予的关爱是他们前行的动力。现在的学生吃得饱穿得暖,得到的爱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也由孩子“顺从父母”走向“民主共存”……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模式当然要发生变化。
于是我悄悄写给自己的外在表现:微笑是你的标签,酒窝是你的勋章。我又给自己角色定位:陪学生一程山水,不负时光不负卿。我以一个陪伴者的模样出现,让学生站在了班级舞台中央。
二、管理变敬畏
把班级当做家来敬畏。我不再大会小会强调纪律班规校规,而是遇事和学生商量,让学生拿大主意。最开始商量的时候班级显得乱。因为学生在观望,在试探,我也在观察,在甄别。心浮气躁了就提醒自己:时代在变,学生在变,你也要变,你想让孩子觉得你丑死了吗?
一个月的静待花开,孩子们选出了以班长为核心的班干部团队,选出了小组长。不仅班长、班干部、小组长要负责,而且班级事务和管理人人都参入,个个都管事。学习、体育、纪律、卫生、活动……都有领导小组,而我只是充当一个见了一些世面的顾问——辛苦的园丁成为了幸福的赏花人。
犹记得我到上海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半个月班里井然有序。当时跟我搭档的方老师说,你班学生不用我管,做什么不用吩咐,学生们说墙上写着呢,大家都知道该做什么。“你走了跟你在这儿没什么区别。”
这样的放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契合了学生的心理,每个学生渐渐成长持家的好手。人人都参入经营的“家”,自然会让每个人倍加珍惜,拿奖拿得手软。大家都戏称:获得优秀班集体,是在追求梦想的同时赚了一桶金。
三、公开变私密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给班集体写信。这些信有的发在校刊上,有的我在班里深情朗读。毕业了的学生扶艳萍写道:当年我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好,但三年的校刊我一本也没少全买下了,因为每期上都有朱老师写给我们的文章。
而现在的孩子会觉得这信是写给大家的,跟自己关系不大。我认为,这跟整个社会个体意识的苏醒,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很大关系。是每个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把班里的管理大权交给了学生后,我便静下心来细细欣赏,慢慢品读每个孩子。私下里喊给每个人定制的昵称,会和某个人“咬耳朵”,说只有我们两个人才能听到的话,有时候会心平气和地给学生写信。
信写在学校的公文纸上,写在一个别致的卡片上,现在写在河南大学的信纸上。我跟孩子们分享过在河南大学学习半个月获得的心流体验,希望这些“河南大学”做底板的文字,能给孩子一个不远的梦想,一个努力了就可以触摸到的“铁塔文学殿堂”。
果然,这种私密的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更能走进00后孩子的内心。他们会悄悄把自己最爱的零食给我吃,告诉我一些自己的“私房菜”。有的学生也拿起笔给我写信(6月29号这天就收到了6封)。这种在指端书写的方式婉约了我的说教,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四、疫情变学情
有人说,老师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新年伊始大人孩子一下子都被“关在家里”。
为了减少网课对学生的伤害,我写了《网课来袭,我们应该做点儿啥》,跟学生和家长分析了网课发生的原因、可能持续的时间。我特别告诉学生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保护眼睛、端正坐姿、控制网瘾等。我还告诉学生:疫情会过去的,知识是可以弥补的,但身体的缺陷,坏习惯的养成会贻误终生。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网上各种消息铺天盖地。拿着手机的学生可能比我们更先浏览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我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发布,稳住了学生的情绪,给学生有价值地引导。
我的网课每天会有“共读时光”,内容包括“教育时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疫情最新报道,钟南山、张文宏等专家最新疫情言论,等等,更多的是一些防疫小知识、防疫心理疗法。
我鼓励学生朗读静心美文,写网课日记,把他们的声音和文章整合发表在公众号上。我还和他们分享身边的“逆行者”:向丽老师步行6公里上网课,朱转转老师雨中撑伞上网课,等等。
也有人质疑我:一个老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完了,干嘛还要弄这些没用的,瞎耽误事儿。我却认为,学生开放的心态,自信的眼神,从容的站姿,得体的谈吐是需要时间精力打造的。
从眼前来看,这跟老师关系不大,没有哪个学校会因为这些给老师特别的奖励,但我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20年后,学生的模样里有你注入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份坦然,这就够了!
学无止境,行者无疆,我用稚子的心态走进教室,面对学生,面对自己,打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教室。这是我为师的尺码,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2017年,我到沈阳学习一周,回来后,临时管理班级事务的数学老师说:“你可算回来了,我都快顶不住了!”
数学老师1米八几的个子,竟然还有人敢故意捣乱,就是因为我没在。现在的学生小小年纪都成了“势利眼”——除了班主任,谁也不怕,校长来了也不管。
真是这样吗?为什么朱老师不在的时候跟在的时候一个样呢?
归根结底,还是我的教育有问题,学生没有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迫于“班主任”的压力在压抑自己,并没有学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去做事、去做人。
让学生成为主人,老班变成顾问,培育变成陪伴,管理变成敬畏,我们的班级一定会成为最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