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听这名字好像不是央视纪录片一贯的风格啊,(相似句式:我在广场吃炸鸡),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河西走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等,听着就有种纪录片的调性。
“我在故宫修文物”,感觉就是一个人在描述他的职业。“你最近忙啥呢?”“我在故宫修文物。”逼格有没有,高度有没有,很平实的一句话,就是让人羡慕有没有。这是一个人,一群人最真实状态的展现。与其说喜欢这部纪录片,不如说是被这群人打动了。
最后我算明白了,这就是故宫的招聘宣传片啊。据说现在报名去故宫的人已经有两万多了,尽管人家只招两百人(有生之年我是没希望了)。导演你心机好重,我竟然也吃了这份隐藏颇深的安利,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要好好学习然后去故宫修文物啊。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工作环境
故宫啊,每天上班都像是踏进了另一个时空。看年轻的姑娘骑着单车穿梭于紫禁城,活脱脱是穿越剧里的女主角。每天早上,迎接你的不只是重重宫门,还有隐居在皇宫里的小动物。开门前要喊两声,不是因为闹鬼,是因为会有小动物蹭一下窜出来。
满树的果子压着斑驳的屋檐,古老的宫殿又多了些勃勃的生命力。在写字楼里的我们桌上只有绿萝和仙人掌这些小玩意儿的时候,这里可是瓜果飘香,树木葱茏,时不时还能从先人种的杏树上讨点杏子吃,皇帝的果子都敢动,你们也是要上天啊。
工作和工作的人
钟表组 一小时的展出 八个月的修复
超喜欢钟表修复组的王津老师。修了39年钟表文物,修出了一身温润谦和的气质。说话慢条斯理,笑得从容腼腆。让我想起木心那首《从前慢》里的一句:“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也许因为修复的是提醒时间的钟表,对时间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也许因为是机械自动化和古老文物的奇妙融合,才滋生出这样的睿智淡定。
铜器组 看斑斑锈迹 见岁月沧桑
修复青铜的时候,吕师傅发现有一件青铜觚已经没法焊接,因为它的铜性消失了。铜最早是从矿物质里提炼出来的,几千年后,青铜器又慢慢变成矿石的状态了。有人说:“这架铜器的生命走完了。看过了世间沧桑,等有人去理会修缮,已经跟你挥手而过。”这也许就是青铜的魅力吧,沧桑巨变,与尔同销万古愁。
陶瓷组 坚硬是现实 温柔是瓷器
陶瓷组快60岁的王五胜师傅,一边修复着破损的唐三彩,一边说着要过过自己的生活,换辆车,或者去试试滑翔伞。原来,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是不爱花花世界,只是温厚收敛。他的徒弟纪东歌,清清淡淡,说起陶瓷侃侃而谈,气质说话都让人觉得好舒服,真应了那句歌词“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木器组 做一把椅子 好像在做一个人一样
木器组的屈峰师傅,一边雕刻着佛像,一边说着意味深长的一段话,“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 不知不觉禅悟了有没有。修复好的观音像要运走了,他有点不舍,忍不住吐槽说 “菩萨你们竟敢这么捆着。”
漆器组 一手草木 一手异彩斑斓
漆器组的小闵师傅,瘦瘦的,穿着黑色的围裙,细致地描述并实践着漆器修复的过程。晚上进山割漆,白天做漆。摄影机捕捉不到的,是生漆刺鼻的气味。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对生漆不过敏。但当修复完成的古乐器“瑟”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变成由衷的感叹——“漂亮”。
织绣组 一寸缂丝一寸金
织绣组的陈杨,在织机前一丝不苟地缂丝织造。据说华夏大地掌握这门通经断纬的缂丝技法的匠人,不足百人。她说“织造的时候特别费眼睛。”用一天的时间仅仅能织几寸缂丝,且要耗费大量精神。不能化妆,不能用香水,不能涂指甲,素面朝天的姑娘,就这样在一丝一缕中,修复着古老而柔软的历史留存。
书画组 历来只许成功,不能有失
书画组50多岁的杨泽华师傅,貌似是这群文物修复师里最活泼有趣的一个,全程话唠,嘴巴不停,还秀了一把吉他,一展歌喉。修复师们拿镊子揭裱的时候,真是看得提心吊胆,那一镊子下去,抬起,简直比拆炸弹还性命攸关。旁白说“古书画的揭裱,历来只许成功,不能有失。” 这样的压力下,不由更佩服开朗的杨师傅了。
“青铜器组手上是绣,漆器组是漆,书画组是浆糊,木器就是鳔。”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状态大概就是如此。调侃归调侃,就像我们曾经手上也有墨水的痕迹一样,现在想来,多是幸福。
工作之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怪不得屈峰师傅禅悟了,这样的工作环境,这样一群热爱着自己工作的人,不知不觉就修炼出了与旁人不一样的格局。就像导演说的“什么样的生产机制,生产什么样的气质。”
当然,如果只是修文物,怎么能体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工作之余他们也没闲着,看看这些有意思的片段:打杏子,种树,喂猫。杏子噼里啪啦往下掉,他们就拿了盖文物的纸去接,落在地上的就一个一个捡。移植一株枣树,就挂张牌子写“此树已售出”。
敢在朕的皇宫这么放肆,也只有你们了。
很多人看了感叹,“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人,真的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就是匠人啊,这就是匠心啊,我们好像一直以为,能够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专心做一件事儿的,只有退了休的老人。
这个时代,我们忙着向前,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生怕赶不上外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需要这样一群人,修复我们心中那件锈迹斑斑的青铜,以免有一天,它在时光消弭中变了模样,就此死去。
最后我想说,谁说年轻人不爱传统文化,他们只是不喜欢太过生硬的表达。你若高高在上,我便弃如草芥,你若端着,我便无感。当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可敬的匠人,以一种更亲近,更可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你看吧,那些默默无闻的师傅,远比荧屏上的男神女神更让我们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