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的中医常识,中间的湿热寒热表征可能有很大错误,之前写好的,就不改了,看到的就当一乐就好。)
有道是: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气对人体带来的有害影响,实在是广泛而绵绵不尽,江南水乡的梅雨季节,处处黏腻湿濡,就是这个形景了。解决起来异常繁琐缓慢,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与正背道,便是湿邪。
常见的湿气,往往是湿寒和湿热两种,在人体产生的症状,稍微了解一点中医常识的人大体都知道:头面油浊,小腹坠胀,精神恹恹,大便黏而无形,四肢绵软,气短乏力等等,如跗骨之蛆,总也除不尽。
每逢暑热时节就要作害,年复一年,没个休止。犹如雾霾袭虐,昏昏默默,阻障滞窒,缠结于五脏之中,使人寝食难安。如果不经提早妥善解决,对人体的伤害极大,积年累月,由虚入实,小毛小病搞不好就要酿变成大祸患。
中医从辨证而来,从不枯谈理论,我的认知糙得很,只说说一般理解。
感染湿邪的根本原因肯定在于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失之于营卫,一时不慎则为湿邪所乘。正气大体指气血,在肝肾。正气不足很好理解,身子骨弱,像书中的黛玉,风一吹就倒,太阳一晒就中暑,承不住冷热。
书中第十一回贾老太太吃桃也是——
老太太昨日还说要来着呢,因为晚上看着宝玉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今日早晨略觉身子倦些。
年老体衰,老年人身体阳气逐渐走下坡路,肝肾衰损,正气不足,贪点凉就受不住,所以五更泄泻。肝肾跟脾胃处于正相关的关系,阳气弱了,脾胃功能也跟着降低,五更泄泻也是脾脏虚寒的例证。
像她们祖孙二人的情况,如果平时不加注意,贪了嘴或受了寒热,身体上立马就有反应。解决的办法基本就是【扶正】,能补则补,不过老夫人年事已高,补也补不到哪去,只能【起居唯谨】。
相对不足也很好理解,譬如你身体平日还算不错,也不容易伤风感冒,但某一热天忽然出了大汗偏又吹了风,被湿邪钻了漏子;又或是贪嘴暴饮暴食,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一时间也会出现湿气黏留的情况,只不过要比那些正气不足的人,发作得轻,而且下去得快。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一染上湿邪,那么这些入侵者会持续不断地损害机体的各项功能,这个过程跟读书过程颇有相似处。
读书是一点点累积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着几行字就打瞌睡或者坐不住,慢慢能够静下心来,这段沉心过程漫长缓慢,且收效甚微,但胜在积少成多,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等到有一天恍然回首,却已改天换地,便是功夫逐渐成型。
湿热或湿寒的症状,有时候很能晃人眼目,明明是湿寒,却表现出热症。
比如一个向来脾胃虚寒的人,饮食上偏火性,或者饭吃得多了化不动,一股热量横冲直撞,胃热、肝胆湿热、心里燥、舌苔白且黄厚,表现出来的是热症,但根本原因是因为下腹虚寒,肠胃运行无力,吸收不了,但摄入的热量却不会凭空消失,反生祸患。
湿热同样如此,热堵肚腹,比如肝火旺盛克脾土,导致脾虚,外面也会表现出畏寒怕冷的症状。
这些症状会出现在已经有了寒热后,疏泄祛除不掉,像贾瑞、秦可卿、林黛玉属于重症,到了难以饮食的地步,一天天消瘦下去。
但生活中更常见的是那种有感觉但一时无碍的亚健康状态,没有经过治疗或改善,正常饮食或者变本加厉的饮食,会缓慢加深本身的症状,与湿同生。
一个健康没有任何病患的人,当意识到身体的轻微不适后,如果自己善加调节,即使不去求医问药,仅仅通过饮食睡眠运动等改善,也能拨乱反正,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里头的门道,对自己的身体没有那么的了解或重视,所以往往一直伴随。
再加上即使明白这些,对食物的性质也未必了解,哪些利尿哪些通便,哪些健脾补肾,哪些平肝养心,饮食看起来没有多重要,但跟自己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身体足够好,短时间内怎么折腾都没有妨害,身子骨弱些的,一时不忌嘴,可能病症立马就出来了。
红楼中提供了一种妥善的应对策略,比如发热感冒后,除了正常吃药,饮食上只以米汤为主,佐以卧床静养,收效奇速。生病后消化功能降低,吃点清淡的会有助于加速病愈。
这个应对的方法很好,金钱上讲要量入为出,饮食上则掉个过——【视出而入】,根据所需酌量添减。饮食清淡固然容易扶正,但总是清淡,身体营养不足,反而对身体有害。各种鱼肉蛋白,固然能够填精补脾,但是吃多了,会对消化系统产生很大的负担。
人一旦富贵起来了,后者就成了主要的发病源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纷至沓来。
湿邪会从外表皮肤侵逼而入,也会随口舌顺流而下,对身体都有害处,最关键的要扶正,其次及时处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文天祥《正气歌》: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这是从内心中培植正气,以抗外邪,从心气出发,反来滋养周身。表里合一,双管齐下,则小疾不患,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