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婚姻家庭咨询师摇身一变,写写育儿知识。是因为最近迷上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迷恋到什么程度呢?稍微空闲时内心就有个声音提醒自己去翻开这本书。
带孩子真的很无奈,不是你想做啥就可以做啥。时常,看着孩子玩得正起劲,我顺手取过书,正在为可以享受会儿阅读时光而喜悦,不料,孩子那双可爱的小手伸过来就开始抢我的书,还大声地叫,以表示强烈反抗。
看书名你真不会相信这是一本育儿书。最初我决定把它买回来的原因是,我在今日头条更新动态之后翻看关注页,看到尹建莉的推荐:
学会如何去爱孩子,这是一本关注母婴关系的书。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这本书讲述如何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这个基础就像定海神针,无论外界的风浪有多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度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从自己内在的痛苦模式中解脱。我们透过对母婴关系的理解,来觉察自己的现状,从而对自己和孩子多一分允许,少一分评判和要求。适合1-6岁幼儿家长阅读。
最打动我的是那句:“是为了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从自己的内在故事中解脱”。
我这个从怀孕就开始看各种育儿书的妈妈,对孩子却还是做不到自己要求的那样,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里的要求大相径庭。
我也经常在思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明白其中原因之一与自己童年的经历有关,童年埋下的阴影,需要被看见,被接纳,才能摆脱过去的困扰,做当下最真实的自己。
因此,我告诉自己,我强烈需要这本书。毫不犹豫,果断下手,买了回来。
现在看书,不整理笔记或者不写书评,总感觉重要东西无法进入脑子里。消化不了,岂不是白看。
鼹鼠的土豆说:“阅读的目的无非是消遣,获取知识,收集信息”,而我看书的习惯很功利,不会为了消遣而看,因此从来不看小说。只会为了积累素材,收集信息,获取知识而看书。
所以,每看一本书,我都想要尽量多的去吸收,以至于能作用于自己。
下面就把这本书的部分笔记整理出来。
①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孩子在婴儿期都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关注与回应。这是最本能的反应,而婴儿也只有当“全能自恋”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心智才能自然地向前发展,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
婴儿对世界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将来才不会在遇到挫折时想要毁灭一切。
因此,父母不需要刻意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过早独立的孩子成年后,往往难以承受现实世界的冲击,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象世界到处都是冷漠的拒绝和充满敌意,无法进入温暖而有回应的真实关系。
②
当得不到回应,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不要去迷信那些“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
这些对孩子的强迫是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冷暴力。
孩子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走向独立。
③
亲密疗愈一切。儿童期的不正常表现都是孩子的内心在呼唤婴儿期缺失的爱。
如果父母能够从症状中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给予接纳和弥补,而不是贴上“有病”的标签,那么婴儿期的创伤很有可能被疗愈。
但是现实生活中,看到孩子这样,父母往往会焦虑,把孩子送到医院,任凭精神科医师诊断孩子得了“多动症”“狂躁症”“自闭症”等。甚至给孩子吃抗躁狂的精神科药物,在药物的作用下,孩子也许是乖了,但心理创伤被进一步压抑到潜意识中,错过了治愈的机会。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只有吃喝拉撒,对他除此之外的任何举动都不愿意理睬,甚至打击,那么孩子只能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命,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那些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望不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在人群中如同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