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康熙学战略”第三篇 “自我完善” ——曲折道路,力平三藩
帝师伍次友离开皇宫时曾留给康熙一封亲笔信,在信中伍次友给康熙定下了三大国策。在信中伍次友说到“如今大清有三大隐患,一三藩割据;二河工不治;三漕运阻塞。这三大隐患尤以三藩割据为首患,皇上若能在二十年内根除这三大隐患则天下大定,四海称雄。”
朝堂上,康熙拿着两份折子,先让纳兰明珠念了第一份折子。这份折子是云南潮州知府朱国治弹劾吴三桂的,控诉吴三桂“镇守云南十余载,不思剿除匪患,暗中养寇自重,私铸银钱,广募兵马,盘剥生民,欺瞒朝廷,并与平南王尚可喜,镇南王耿精忠遥相呼应,已有列土封疆之势,三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奏请康熙查处吴三桂,裁撤三藩。
康熙并未因此下旨撤藩,而是褒扬了吴三桂的功绩,并细述了平西王吴三桂自顺治七年顺清之后与前明余孽血战中原之事。又提及先帝对其封赏,杀马为誓,永不相负。
接着,康熙又拿出另一份折子让索额图念。这份折子是吴三桂参奏朱国治的折子,控诉朱国治“在任期间,屡屡抗命渎职,以减税为名纵容蛮匪为患,致使两处关隘被毁”。此外,还控诉朱国治“无视朝廷严命,败坏国法民风,倒行逆施,虚待属员,草菅人命”,并表示目前已经接到各地官属控状,经查实无误,奏请康熙依法将其逮捕,公开议斩,以上承皇威,中正国法,下安民心。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康熙最终听从了纳兰明珠的意见,将朱国治押解京城交刑部审理。并向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询问了其父病情,并借邀请三藩来京商量边防之事了解详情。
觉|投石问路,获取决策信息的有效方式
索尼在临终前嘱咐康熙“攘外必先安内”。此时,鳌拜已除,康熙接下来的首要事情就是撤三藩,但要怎么撤呢?
作为日益成熟的管理者,对于“撤三藩”这一国家层面的变革,康熙坚持了两个重要原则:一是永远要在企业走上坡路的时候进行改革和创新,千万不要走下坡路再去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改革地实施,最重要的是要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切勿操之过急。
而康熙在早朝上处理这两个奏折,就是在为运用第二个原则做铺垫,为改革地实施了解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即“投石问路”。
对于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领导者往往身系整个企业,任何革新和政策都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了解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投石问路就是最好的办法。对于管理者来说,在管理问题的处理上,也同样适用。
学| 在投石问路中创新,避其锋芒,出其不备
虽然不少领导者都知道“投石问路”的重要性,但要落实到实际操作上,却又困难重重,而康熙地处理方式、运用的思维和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处理奏折的过程中,康熙巧借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了解情况,并借此邀请三藩来京城,以了解边防之事。
面对“撤三藩”这个复杂的管理问题,康熙灵活地运用了愚公移山的思路:愚公移山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要想移山,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像愚公一样运用“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思维,再辅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行动。但平定三藩是一件眼下就要做的事,岂能经得起子子孙孙去生生世世地折腾。
作为领导者,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就要调整思路,甚至是创造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而康熙用的是后者,因为这是立即可以去操作的直接的办法。
而且,身为天子,康熙一声令下,三藩岂有不进京城之理。但康熙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既然要了解详情,那就得在对方防备最低的情况下才能了解得透彻,所以,康熙以邀约的方式,让吴应熊传达其盛情。
对于领导者来说,当局势和环境复杂时,不妨真正走入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所处的环境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变化和优劣势,才能在企业的策略制订上,及时调转船头,避其锋芒又出其不备。
思|管理,从每天一小步到巅峰的跨越
古往今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变革,失败与成功并存。那些失败的变革且不谈之,但凡成功的变革,其实都符合康熙运用的这两个原则。而管理者对此需要做哪些思考,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作为领导者,在变革之前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轻易变革,虽然创新是必要的,但变革的前提一定是企业在走上坡路,也就是向上发展的时候;二是变革与创新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推进。
与高楼大厦的修建一样,变革和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过程中总是风险与机遇相伴的。而领导者要做的是,合理控制风险,及时抓住机遇。所以,康熙以投石问路之法,先了解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情况,才能以变应变。
康熙告诉我们,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并且要聚焦,这样你才能集中所有的力量和资源做出最准确的决策。如果我们任何时候都活在自己的目标当中,那我们又何愁目标不会实现呢。可是很多人的目标都是拿来忽悠别人的,连自己都不信,又怎么可能实现。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一年内能做什么,却大大的低估了自己五年后能做什么。
1.01和0.99,到底相差多少。表面看起来只是相差了0.02,实在是微乎其微,不足道哉。但是当与365乘方后,结果却是天差地别。假如我们把“1”作为我们每天正常的状态,每天多一点惰性就是“0.99”,每天多一点努力就是“1.01”,那么一年后结果就发生巨大的倍增变化,每天多一点努力的成效是每天多一点惰性的1260倍。
同样,在工作岗位中胜任能力是“1”的话,能力不足是“0.99”,而能力出众是“1.01”,其实看似差别不大,但久而久之所产生的效果就同样会有天壤之别。
人生中,差别不大的0.01不可小觑,微小的勤奋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就非凡,微小的惰性日积月累亦会带来巨大的失败;人与人之间的初始差别往往就在于0.01,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利用好这0.01,勤奋也好懒惰也罢,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成败;人生之路从出生到死亡三万余天,每天如同登山般,只要是往上走,即便每天一小步,也会创造人生的新高度。
行| 在兼听则明中实现有效创新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三藩情况,康熙在早朝以处理奏折为引子,用投石问路之法既让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降低戒备,又让事情的推进严丝合缝。康熙具体是如何来做的呢?
第一步,欲擒故纵。两个奏折,康熙先是让纳兰明珠念朱国治的,因为惟有如此,康熙才能将“石头”扔出去。
康熙想撤三藩,但当前时机不适合,因此借朱国治奏折,先让吴应熊紧张一番。然后,自己再发表对吴三桂的了解和看法,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再让吴应熊悬着的心放下来。接下来再让索额图念吴三桂的奏折,定下朱国治妄议朝政,让吴应熊看起来自己所说所做都站在吴三桂这边。
第二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康熙听从纳兰明珠的意见,将朱国治押解刑部受审,并邀请三藩来京商议边患,实则是商议撤藩。
康熙的这一系列措施,体现的是领导者在面对问题时,运用兼听则明的方式全面收集决策相关信息,也是领导者对于创新的严谨和慎重。企业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如何顺利地实现创新。而康熙在创新决策和措施之前,充分地收集信息,了解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和企业当前的现状,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教|善用兼听则明的方法
为什么同样是纳兰明珠,康熙在撤三藩和朱国治定罪上,一个没有直接采纳,一个却直接采纳了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康熙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事实,他正话反说将“石头”投出去,实际上是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如果只听取纳兰明珠的意见,纳兰明珠绝对只会不断迎合康熙,投其所好。
领导者需要慎重的是,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兼顾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满足少部分人的私利。所以,康熙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需要收集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正话反说是他实现兼听则明的投石问路之法。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